其實,即使撇開“法律責任”這個沉重的詞語,從我們對子女成長的企望來說,我們也不應忽視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的一環。因為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基礎,單靠學校教育是很難使孩子真正成才的。
一般的家長,隻會要求子女的考試成績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卻向來都不要求自己對子女的學業負多少責任。其實,此二者常成正比。隻有多關心一下子女的學業,才能要求他們有較好的成績。
子女讀書成績不好還有許多“並發症”,例如品行不好、容易學壞等,當然也容易毀掉大好前途。
無論什麼理由,都不是家長自我原諒的借口。既然子女要讀書,何不多花些時間在子女身上,讓他們有較好的成績呢?
關心子女的功課或學業,並不一定要許多時間,也並不一定要受過高深的教育。做父母的起碼要知道,子女是否在依照老師的要求去做,例如是否完成老師所指定的功課,或有沒有溫習。如果將子女的教育問題放在第一位的話,那麼就算少些娛樂活動、縮短睡眠時間,也要去解決子女的功課或學業問題。
要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並非隻是將子女送往學校讀書,就完成了父母的責任。因為子女在學校學習效果如何,老師們也不能完全掌握,如果沒有父母的合作,那就不會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其實,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應負大部分責任。我們退一步來說,老師隻是教學生幾年,無論學得好不好,幾年之後都會分手。但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卻是一生一世的。
優秀的孩子來自良好的家庭環境
每個人一來到世上,就注定了他將歸屬於一個特定的家庭,那裏便是他最早的生存環境。當然,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必將走向幼兒園、學校和更廣闊的社會。即便如此,家庭仍然是他最貼近、最密切,因而影響最深、最重要的環境。家庭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與理想的溫室。孩子在家中與父母相處的時光,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孩子的心靈是潔白無瑕、天真淳樸的。生活在什麼環境中,就會被造就成什麼樣的人。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就變得沒有同情心;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他們友情的最好手段。”可見,家庭的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寬鬆和諧的家庭氣氛有益於孩子消除疲勞、緊張和煩惱。家庭應該成為孩子前進的加油站,不斷為其注入生機與活力,增加信心與勇氣。長期處於愉快心理環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現得精神振奮、胸襟豁達、活潑樂觀、充滿自信。
相反,處於緊張壓抑的家庭氣氛中的孩子往往帶著精神負擔邁出家門,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表現得缺乏熱情、性格內向、感情脆弱,甚至形成嚴重的心理障礙。
台灣著名女作家羅蘭的一段話,精辟地說明了環境、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她說:
“生命不是一個可以孤立成長的個體。它一麵成長,一麵收集沿途的繁花茂葉。它又似一架靈敏的攝像機,沿途攝入所聞所見。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織造人格的纖維。環境中每一個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長過程中的建材,使這個人的思想感情與行為受到感染,左右著這個人的生活態度。環境給一個人的影響,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
難道不是嗎?假如孩子在適當的讚揚中生活,他就會學會自尊;生活中充滿關懷,他心中自然會有愛;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會學會公道;不斷得到鼓勵,他必然會建立自信;生活中缺乏愛,他也會冷漠;經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卑微;總是得到不恰當的誇獎,他必將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負;耳旁聽到的總是埋怨,他也就學會了責怪;常常受騙,他也定會去騙人;常遭訓斥毆打,他也會對人粗暴;常受辱罵,他便難說出文明語言。
中國有句古語叫“居移氣,養移體”,這是說環境對人的熏陶作用是十分大的。所以,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我們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是家教成功的第一步。
父母需掌掘科學的家教理念和方法
對於孩子,每個父母都應當有這樣的意識:教子成才是父母的職責和義務。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養和教育,首先需要正確的家教理念和方法,這就需要父母不斷地進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