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尚能明白驕惰給後代帶來的害處,處處防範,時時小心,免得子弟淪為“廢人”。今天的家長們,由於愛子情濃,舍不得管教,使孩子慢慢地染上惡習尚不自知;孩子目無尊長,也是聽之任之,到要管教時已無從下手,為時已晚。
老一輩革命家林伯渠教子的故事很值得為父母者學習:林伯渠像所有的父母一樣,希望孩子成為有所作為的人。他給小兒子“相持”起學名叫“林用三”。他說:“用三就是三用,用腦想問題,用手造機器,用腳踏實地。”
那是1942年,林用三(當時叫“相持”)才兩歲多,林伯渠就把他送到農村,想讓他在農村生活一段時間,從小耳濡目染,懂得農民是怎樣生活、勞動的。小相持稍長一點,經常背著雙手學爸爸走路。縣裏的幹部經常逗他玩,開玩笑叫他“小主席”。好心人講給林老聽,可他嚴肅地說這樣不好,有礙相持的健康成長。不久,他把相持叫到身邊說:“以後別人叫你‘小主席’你不能接受。人家問你長大做什麼,你說到基層鍛煉去,當一個鄉政府的文書。”果然,小相持回到縣裏,就向人說:“我爸爸說了,你們叫我‘小主席’,我不能接受。我長大了要當鄉文書。”
用三上學後,就開始住在學校過集體生活。1947年初,胡宗南進攻延安,學校要轉移。用三非常希望父親能把他接回去,但林伯渠沒有接他,讓人捎話告訴用三,要聽老師和大姐姐、大哥哥的話,爭當轉移中的行軍模範。1948年,父子在西柏坡重逢,林伯渠高興地說:“你長大了,懂事多了。”用三也開始體會到父親的用意。
人城後,林伯渠老年稀子,愈加痛愛最小的孩子用三,但同時,對用三的培養教育絲毫沒有放鬆。1953年,林用三小學畢業。林伯渠讓他通過升學考試去爭取進入自己理想的中學。林用三考上了北京西郊的幹部子弟學校101中學。林伯渠對用三講:“你還年輕,還應繼續過集體生活。”初中畢業後,林用三本可以繼續在101中學讀高中,林伯渠卻要他考市裏的中學,過過走讀生活,了解了解社會。於是林用三到北京四中讀高中,他後來回憶:
“我由原來幹部子弟集中的學校,來到了工人、市民的子弟中間,發現了自己的弱點和缺點,了解了我和他們之間的生活差別。
“1959年,我就要上大學了,父親非常關心我的誌願。我說我想學航空。父親同意我的想法,並說,應該有個誌向,也應該有膽量。中國革命進行了那麼多年,才取得勝利,建設好這樣的國家也絕不是容易的事。”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既要提倡建立民主和諧的家庭,也要使孩子們樹立尊重長輩、不任性驕惰的良好習慣。這樣,“養成他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潮流中遊泳,不被淹沒的力量”。(魯迅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謀略也正在此,這不是要實行封建家長專製,而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製度,讓家長和孩子各得其所,正常而健康地發展。
自律與律人
孔子主張做人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這樣做的結果就能減少怨恨,是每個君子應當具備的品質。老子也說過“自知者明,自勝者強”的話,指出人在嚴於律己的基礎上改正錯誤,這樣的人才可以成功。
自律然後律人,這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謀略。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孩子接觸得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孩子,因此,父母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以及言行舉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為人父母者要做到自律與律人很不容易,除了家庭以外,父母還受社會環境、工作性質、文化修養等許多因素的製約,有些父母雖然意識到自己的榜樣作用對孩子影響很大,但缺乏自製力,表現出一些令孩子失望的情形。比如,一個喜歡酗酒的母親,當她喝得大醉時,她激動地擁抱孩子,愛撫他,逗他發笑,和孩子一起圍著桌子捉迷藏,把孩子往天上扔。當孩子抓住貓尾巴將貓甩起來時,她就拍手讚揚,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