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因為渴望關注而淘氣的孩子時,滿足他們的需求是父母們首先要做到的。當孩子有了類似躁動的表現時,不管父母手頭正在從事什麼工作,有多麼忙碌,也應該放下來,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傾聽孩子的要求。在孩子的心情稍稍安撫之後,就要對孩子進行合情合理的教育,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使他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從而保持正確的行為。
更為重要的是,對待這一類的孩子,父母平時要盡量多地注意觀察其行動,盡量做到防患於未然。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抽出時間來陪伴一下自己的孩子,哪怕隻是一個吻、一個擁抱,甚至隻是輕輕地拍打孩子腦袋的這樣一個動作,都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關注和愛,從而避免引發其“淘氣”行為。
3.不讓我淘,我偏要淘——宣泄情緒的淘孩子們
和成人一樣,孩子有時也會有自己的煩惱,他們也會鬱鬱寡歡、怒不可遏、無理取鬧,這些負麵情緒並不會因為他是孩子,而是不懂事就開始“叛遞”。
倪夢晨家就有這樣一個經常耍情緒的鬧人寶寶。寶貝兒子陽陽是個聰明可愛的男寶寶,今年5歲。倪夢晨和老公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對兒子寄予了厚望,發誓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理想、有作為的男子漢,他們堅信“寵溺之下無孝子”,因此,對孩子是絕對不嬌慣。兒子怎麼頑皮倪夢晨都有法兒治,可她就是受不了兒子哭鬧,陽陽在與媽媽“交手”多次後,也逐漸發現了媽媽的這一個弱點,一哭百應。這天晚上,陽陽就因為講故事的事情又鬧開了。本來說好講完兩個故事就睡覺,可4個故事過後,陽陽依然扯著故事書不肯放下。倪夢晨生氣了,黑著臉讓兒子聽話,陽陽一看目的沒有達到,又扯著嗓子開哭了,邊哭還邊揮舞著兩條小胳膊,把床上能夠夠得到的東西全部打到地上。倪夢晨一看兒子又鬧騰開了,隻好拿起故事書繼續講了起來,一旁的陽陽也停止了幹嚎。
媽媽的無奈讓陽陽的法寶使用得更加頻繁和過分。一個星期天,母子倆去超市購物,陽陽不由分說地把兩大盒德芙巧克力放進了購物車,倪夢晨輕聲地勸兒子說:“寶貝兒,你長蟲牙了,不能吃巧克力。”可陽陽就是扯著巧克力不撒手,母子倆糾纏了一會兒,媽媽急了,低聲喝道:“聽話,不然以後不帶你出來!”聽到這話,陽陽坐在地上,“哇”的一聲就哭開了,兩條小腿在地上來回亂蹬,邊哭還邊喊著:“我要吃巧克力嘛,就要吃巧克力嘛……”孩子的哭鬧引起了很多顧客的圍觀,倪夢晨麵子上掛不住了,她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限。
人的情緒變化,往往是與個體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密切相關,個體需求既包括生理性的需求也包括社會性的需求。需求能使人產生一種內驅力,這是一種主動的心理特征,會促使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自己的需要,取得滿足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有時候就是抓住父母情緒情感上的某些弱點,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的。這裏所指的“抓住”,並不是指孩子的邏輯思維強到能夠發現父母的弱點,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些反應讓孩子的某些行為成了慣性,比如陽陽會發現一旦自己哭鬧,媽媽就會滿足他的所有需求,如此反複,陽陽便知道通過哭(他自己認為的努力),需求便可以得到滿足,所以愈演愈烈。而在父母眼中,陽陽的哭鬧並不是什麼努力,而是“淘氣”。
孩子通過哭鬧或淘氣來宣泄情緒是正常的,這也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父母對於孩子出現的負麵情緒,不應該去壓製,而應該想辦法去疏導。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進行情緒的宣泄時,有些父母也許會這樣說:“聽話,別鬧,你都這麼大了,得懂事!”其實,這樣的表述是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為這樣的話語否認了孩子的負麵情緒,會讓孩子對自己出現的這種情緒產生負罪感。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不會緩和孩子的負麵情緒,而且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壓抑。事實上,孩子是需要進行某些情緒體驗的,比如感受到了危險,他才會注意安全;體會到了羞愧,他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有過悲傷的體驗,他才能關注別人的情緒;了解了惡,他才能對善那麼執著。因此,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情緒宣泄以及與之相伴出現的某些行為,不應該因為丟了自己麵子,或是突破了自己的忍耐底線就去禁止,去打罵,對於這樣的情緒,父母要做的,就是疏導。
當寶寶因為宣泄自己的一些情緒而淘氣時,父母可采取“冷處理”的方法,保持自己的良好情緒是關鍵,切不可因為一時激動,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進行訓斥、打罵。要耐心地等待事情平息,在孩子情緒穩定後,再對他進行教育,首先指出他行為中的不當之處,然後予以糾正。也可以采用盧梭提出的那種“自然後果法”進行教育,比如對於孩子在發脾氣淘氣時撕爛的故事書,不會幫他在短期內進行修補或重新購置;對於孩子在情緒宣泄中的撒潑耍無賴,在他情緒平靜之前不予理睬,讓他感受到自己的行為給自己造成的不便和帶來的後果,這樣才能讓孩子牢記教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下決心改正。
當然,父母在對這類淘氣寶寶進行情緒疏導的同時,也要從根本上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隻有讓積極情緒主導孩子的心境,才能讓孩子在陽光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4.小小撒謊精——自我滿足的的淘孩子們
周末午後,空氣中彌漫著懈怠與倦意,樹上的知了偶爾懶洋洋地鳴叫幾聲,算是給這個毫無生氣的夏日午後增添了一點活力。忽然,王老師家傳來的叫罵聲打破了整個寧靜,原來,是王老師在拿著笤帚“圍剿”兒子天天。
天天是個11歲男孩,上小學五年級。他的爸爸王老師在當地的一家中學任教,對兒子寄予厚望,因此管得也比較嚴厲,天天聰明活潑,他上學比較早,在班級裏比其他同學都小,也許是這個原因,天天與同學們相比,就顯得有些淘。
王老師為這個問題苦惱過,想出種種辦法“對抗”兒子的淘氣,甚至還跟兒子訂立了二十多條規矩,嚴格規定兒子在家和學校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就是在這樣的管教和督導之下,兒子還是幺蛾子不斷,今天王老師就因為兒子撒謊的事情跟兒子爆發了。
“放學不回家去踢球說是去同學家寫作業!騙我說要資料費原來是拿錢去打電動!昨天開家長會,你都不跟家長說,還騙老師說家長都出差了,你騙我還不算,都騙到老師頭上了啊!怎麼了,我見不得人?給你丟人了是不是!”氣頭上的王老師咆哮著,天天縮在一邊嚶嚶地哭泣著,天天撒謊仿佛已成頑疾,讓王老師徹底喪失了教育的信心。
《狼來了》的故事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熟悉,這個故事在每個孩子的成長中,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人們將這個故事一輩輩地傳下去,目的就是想培養下一代、下下一代擁有誠實的品性。而作為父母,是不是應該拋開放羊孩子的撒謊行為,從他的心理需求上挖掘那些值得父母們深思的東西呢?父母在批判放羊娃不誠實的行為時,有沒有人考慮過放羊娃的心理需求呢?
放羊娃孤零零地在山上放羊,每次喊“狼來了”,就會有那麼多好心人跑過來,問候他,看護他,放羊孩子在感受著惡作劇帶來的好玩和快樂時,也暫時排解他的孤單寂寞。可見,孩子說謊常常是因為一些難以實現的需求,或出於無法靠自己解決的情緒,或因為他麵臨挫折,正需要幫助,因此,孩子用說謊來滿足一些物質和情感的需要,而這些用謊話來滿足情感需求的孩子在父母看來,就成了不敢承擔責任的淘氣。
國內一家心理研究所,通過三年在全國7個省的13個城市進行調查後發現,50%的孩子從3歲就開始撒謊,隨著年齡的增加,撒謊者的比例越來越高,9歲的孩子有70%都說過謊話。而來自美國的一份調查結果更加驚人,全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在3歲之前就不會說實話,而在7歲的兒童中,98%的孩子都有過撒謊的經曆。可見,撒謊的現象在孩子中間普遍存在著。
孩子的很多謊話並無惡意,比如今天考試考了60分,回到家他會說是80分;比如作業沒有完成,而他又很想睡覺,他會跟父母說寫完了;比如因為他和小朋友搶東西跟人家打架了,回到家裏,他會惡人先告狀地和父母說是小朋友搶他的東西等等……孩子會因為各種事情撒謊,但就其撒謊原因來看,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想象與現實相混淆。這樣的情況多發生在6歲以下孩子身上。他們沒有將現實與想象明晰區分的能力,因此,一些在他們的頭腦想象中存在過的東西也會讓他們講得活靈活現,像真的一樣。
二是畏懼感。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博士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都把爸爸媽媽是否高興當做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因此,孩子常常會因為畏懼,為逃避責罰而用一些謊言掩蓋自己犯下的錯誤。
三是行為性撒謊。有些孩子會偷偷把小朋友的東西拿回家,父母看到後問起時,他會撒謊說是小朋友送給他的。這種撒謊行為的危害比較大,這樣的謊言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利益,因此是他們事先想好的,具有明顯的目的性。這種類型的撒謊,會嚴重危害孩子的成長。
當父母把撒謊這種淘氣行為上升到孩子品格教養的高度上時,對這方麵的教育自然就成了父母們很重視的問題。當發現孩子撒謊時,父母不能因為憤怒就立刻做出極端反應,對孩子迎頭痛擊,這會扼殺掉孩子說真話的勇氣;也不可因為孩子的謊言並無大礙就把撒謊行為當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件趣事來看待,一次的姑息正是助長孩子的僥幸心理。明智的父母在發現孩子撒謊後,不會立即當眾揭穿或指責他,而會找個單獨與他交流的時機,輕描淡寫地對孩子說出事情的真實狀況,讓他意識到他刻意隱瞞的這件事情如果據實告訴父母,也不會產生什麼可怕的後果。然後與孩子就事件的原委進行交流,要明確他為什麼撒謊,撒謊是出於什麼考慮。孩子撒謊往往都是有具體原因的。知道事情的原委後,父母就可以對症下藥,從孩子的需求方麵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撒謊問題,如果知道孩子隱瞞學習成績的原因是成績沒盡如人意,那麼就可以幫助孩子分析這次考試失敗的原因,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如果孩子是屬於行為性撒謊,那麼家長就要從孩子的品行教養上對孩子進行教育。對於撒謊絕不姑息,對於孩子主動講真話的行為,也要予以肯定和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