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淘氣寶貝之生理探究(2 / 3)

人們對“孟母三遷”的推崇,並不是無端誇飾。孟母先後帶著年少的孟子“居住之所近於墓”、“舍市,近於屠”,卻總發現當地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影響著少年孟子,於是兩次感慨說:“此非所以居子也”。最後帶著孟子“遷於學宮之旁”,發現“每月朔望,官員儒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習記。”孟母終於釋然:“此真可以居子也”。孟母敏銳地覺察到了環境及玩伴對孩子行為和思想的影響,對這些影響源進行了及時地糾正,也對孩子的發展軌跡進行了規整。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雖然72.6%的父母“希望孩子和他喜歡的人交朋友”,但實際上,多數父母對孩子選擇朋友有著自己嚴格的要求,81.6%的父母將“學習好”作為孩子交友的標準,45.3%的父母會“為了學習,要求孩子減少與朋友的交往。”當父母發現孩子和自己眼裏的“壞孩子”成為了朋友,作為家長,不應該急著去幹涉,首先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情況,考慮一下一向乖巧的孩子為什麼會和與自己性格相反、有著截然不同價值觀的人成為朋友,如果是自己某些行為對孩子產生了影響,就要及時做出調整,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其次是要對孩子進行正麵引導,父母發現孩子的交友出現問題時,應避免粗暴幹涉,單純的禁止、指責和責罰,隻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為孩子難理解父母口中所說的“好”“壞”的概念。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理解自己的心思,引導孩子開展良好的交友行為。同時,還要幫助孩子擴大交友圈,安排孩子和其他孩子進行交往,邀請有良好行為的孩子來家裏玩,這樣,就可以“淨化”孩子的交友圈。但更為主要,就是要對孩子進行教導,要讓孩子明確什麼才是健康的、積極的社交行為,比如分享、合作、遵守遊戲規則、遊戲中的公平、互助等等,而那些諸如攻擊、霸道、說髒話、惡作劇、嘲笑等消極社交行為,是要絕對摒棄的。隻有提高在孩子社交過程中的主動性,才能使孩子的社交行為更加有益於他自身的發展。

3.淘氣寶貝兒與“多動症”

“晨晨又逃學了……”晨晨爸接到老師電話後,便急忙請假趕回到家裏,不出所料,他在家。爸爸進門的時候,他正像一頭小困獸一樣,趴在客廳的地毯上,拿著遙控器漫無目的地不斷更換電視頻道。爸爸長籲口氣,輕聲問兒子:“晨晨,怎麼又不上課啊?”晨晨氣鼓鼓地說:“彤彤把我的鉛筆盒弄壞了,我不想看見他。”爸爸說:“和小朋友發生矛盾了,就該找老師解決啊,怎麼能從幼兒園跑出來呢,你自己在馬路上走多危險啊。”晨晨便不再說話。

7歲的晨晨在幼兒園裏上學前班。在班級裏,他比別的孩子都大,按理說應該懂事得多,可他卻是全班孩子中最讓老師頭疼的。晨晨從小就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除了睡覺,手腳就沒有閑著的時候,小動作特別多。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對他的行為並沒有太在意,覺得孩子就是皮點。可逐漸地,父母觀察到晨晨很難集中注意力,即使是在看他最喜歡的動畫片《迪迦奧特曼》的時候,也是看幾眼,就要去倒騰玩具,不一會兒,就又坐回到了電視前。晨晨爸媽聯想到孩子平時的種種行為,懷疑孩子是患有多動症,於是就帶著他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果然是在意料之中。在對晨晨進行著藥物和心理治療的時候,也到了晨晨該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考慮到集體生活可能會對孩子的治療有所幫助,便將晨晨送進了附近的一家幼兒園。可沒過多久,老師就頻頻向晨晨父母反映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上課不注意聽講,愛搞惡作劇,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小朋友發生衝突,動不動就出手打人,每次老師說他的時候他就大哭大鬧……晨晨爸媽耳朵上都快磨起繭子來了,隻好一邊向老師說著好話,一邊跟老師解釋著孩子的病症。

上個月,晨晨和小夥伴在外邊玩耍的時候還把小夥伴給打傷了,晨晨爸媽給人家賠錢陪笑臉不說,晨晨的小夥伴們都因為他的不友好不願意跟他玩兒了,現在晨晨在幼兒園裏變得孤獨起來,漸漸地還產生了厭學的情緒,稍有不滿就從幼兒園裏跑出來,眼看著晨晨就該上小學了,父母不免為他的狀況更加頭疼起來。

早在1845年,兒童活動過度第一次被德國醫生霍夫曼視作病症。此後,許多精神病學家、兒科專家、心理學專家以及教育專家就從不同角度,對此類兒童問題進行過研究。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與分析,1980年,美國公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I)中,將兒童這種注意障礙、活動過度、情緒行為障礙、社會適應障礙等綜合不良行為的病症命名為“注意缺失障礙”(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簡稱ADD。目前,各國對兒童多動症的診斷標準不一,因此各國多動症發病率的統計結果也相差較大,美國報道的兒童發病率是20%,而中國的統計結果是患病率不超出10%,其中男孩患病率大大高於女孩,兩者比例約為9:1。

根據多年研究的結果,兒童患有多動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注意障礙——患者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總是半途而廢,即使是自己喜歡的遊戲也是如此。患兒在進入學校後,在課堂上則表現得更為明顯,集中注意力聽講的時間很短,總是心不在焉,東張西望;無論是看書還是看電視,總是安寧片刻,就要站起來活動;

活動過度——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從胎兒時期就往往特別好動,出生後,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就變得越來越不安分,學會了爬就不喜歡坐,能走了就絕不站著。在進入學校以後,由於對活動限製的增多,多動症患兒的過度活動行為就更為明顯,上課時永不停歇的小動作、隨意在課堂上走動。在學校裏永遠都是蹦蹦跳跳,回到家裏也不安分,總是翻箱倒櫃忙乎不停,即使睡著了,也會不停地翻動身子、磨牙、說夢話。而且,一半患有多動症的兒童會出現動作不協調的狀況,不會用剪刀,不會進行諸如係紐扣、係鞋帶等精細動作;

感知覺障礙——表現為走路不穩當的運動障礙、不能辨別左右的空間位置直覺障礙、聽覺綜合困難以及影響孩子閱讀的視聽轉換困難等;

情緒行為障礙——表現為情緒不穩,好衝動,對自己欲望和情緒的控製力弱。喜怒瞬間展現在臉上,高興了就手舞足蹈,生氣了就大發脾氣,哭鬧不止。在學校會經常因為衝動打架,且從不計後果。有些衝動行為會導致一些災難性的行為結果;

社會適應不良——表現為個性倔強,不願受到製約,排斥同伴,所以很難與同齡兒童相處,不得不找比自己年齡小的兒童玩耍;

學習困難——由於多動兒在學習過程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且情緒容易波動,因此他們雖然在智力上正常或接近正常,可學習成績卻普遍較差。

導致孩子患上多動症的原因很多,一方麵是生理原因,母親在孕期患病、分娩過程異常或孩子在出生後的1~2年內中樞神經係統受到感染等原因而引起的腦組織器質性損害,都可以導致孩子患上多動症。另外,遺傳也是孩子患上多動症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麵,很多獨生子女家長由於教育方法不當或“望子成龍”心切,對孩子早期智力開發過量,給孩子的壓力超過了孩子的可承受度,也是造成兒童多動症的原因之一。

根據國際標準,患有多動症的兒童必須具有注意渙散、衝動任性和活動過多的三個特征,父母可從以下列舉的行為進行初步參照,做出是否要陪孩子去醫院就診的決定:

具有下列之中的三項則可認定為注意渙散:

1.做事情往往有始無終;

2.上課常常不聽講;

3.注意力容易隨境轉移;

4.很難集中思想做功課和從事其他需要長時間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難堅持做某一種遊戲或玩耍。

衝動任性表現為:;

1.往往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2.過於頻繁地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

3.不能有條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裏突然大聲叫喊;

6.在遊戲或集體活動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輪換。

具有下列之中的兩項表現為活動過多:

1.坐立不安;

2.經常奔跑;

3.難於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還常常扭動翻身;

5.終日忙忙碌碌,沒完沒了;

6.7歲以前開始出現多動跡象;

7.至少持續六個月以上。

運用以上診斷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在允許活動的場合,無論孩子活動得多麼厲害,都不能認定為多動症,隻有在不該活動的場合,如課堂、看書時,如果孩子仍然無法約束自己的行為,動個不停,才有診斷意義。

第二,如果孩子隻是活動過度,而沒有精力渙散,不能診斷為多動症;如果精力渙散,而沒有活動過度,才應考慮具有多動症的可能。

兒童多動症的治療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需要患兒、家長、教師和醫師四方麵的協調配合。在對孩子實施藥物治療和專門的心理訓練之外,父母還應該明確孩子疾病的性質,有計劃、有耐心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不能對他們提出太高的要求。時常指導孩子開展一些有益於身體健康的體育活動,給孩子提供精力宣泄的機會。同時,家長和教師還應該注意孩子的生長環境,讓孩子在一個相對安靜平和的氣氛中學會對自己注意力的控製。

4.吃報紙的淘氣寶貝兒

“天啊,你怎麼又在吃報紙?快吐出來……吐出來……”

小小爸一進門,就看見2歲的女兒坐在地板上,手裏撕扯著報紙往嘴裏塞,邊塞還邊津津有味地咀嚼著。正在廚房的小小媽聞聲趕來,與丈夫一起手忙腳亂地從女兒的嘴裏掏出一堆已經嚼爛的報紙。沙發上放的是當天的晚報,有一頁的半個版是完全沒有了,看來小小已經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