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3)

清明當日,早朝之前,與平日同樣時間到達的王延齡、包拯、佘太君正在候朝的偏殿內轉聲閑話,卻見已成夫妻的兩位親王,一身朝服,一個眼含愁思,一個冷麵帶煞,同步而來,進殿之後也不與眾人答話,冷麵帶煞的懷抱金鐧找了個空椅子閉目獨坐,眼含愁思的偏殿門口背著手看著夜空發呆。

“八王爺。王爺為何如此形容?”深知二人為人,見他們如此形容,頗有些心憂的王延齡來到八賢王身側輕聲問道。

“是陳州有事。”聽問,不知具體詳情,但也知道何事的同樣憂心的八賢王輕答道。

“陳州!”聽聞地名正是包拯和自己要去之所,王延齡忍不驚呼出聲。

“王爺!”聽到王延齡高呼,包拯和佘太君也一起走了過來。

“唉,我並不知詳情,隻陳州之事並非之前你我所思的那般事小,瀟兒自昨天收到相國寺送到的玉簡,便很是惱了一場。”

“陳州境內,已經大旱半月了,若不早了,讓民怨招了天怒,大宋全境會大旱三年。”聽見王延齡的驚呼,正憂心的敖淩瀟緩步走了過來,輕聲說出自己知道的事情。

“怎會?”

“何止,陳州官員,被遼國奸細算計,聽了奸細找來的惡道邪語,深山內擺下血池惡陣,以為可以借彼陣得長生。陣成七日,已是屍骨如山,滿陣血腥。若讓陣擺滿百日,陳州一地生靈盡皆無生。我要去那裏,王爺一心也要跟去,幾位幫我勸勸王爺,那裏可是他去得的?”

“一人留京,終日懸心,還不如大家同去。”

“我今天上朝是為求旨頂下包拯和丞相的差事。惡陣千裏外便是州城,陳州官員又都是惡類,你們誰都不可去,想都別想。”

“審案之事,您不如包拯,而且陛下已經下旨,請恕包拯不能相讓。”

“周勤一事本就是老夫出錯,且皇上已經下旨讓老夫重查陳州一眾官員履曆,這件差事,你如何會做?”

“本王不過是去看看罷了。”

“七郎和八郎不過跟在王爺身邊長長見識罷了,遊學上進本是好事,老身怎可隻因擔心就折了雄鷹的翅膀?左右府中無事,大不了大家同去同回就是。”

“你們,你們,好一群不怕死的瘋子!”

“我們要麵對的沒你的危險吧?若我們都是畏事之輩,你敖淩瀟又怎會肯與我們成為朋友不說,還處處相護?”

“能護百姓,肯為百姓謀福的好人,傷一點我都舍不得,陳州已成惡地,不值得你們去的了。”

“你呢,你又是為何而去?”

“你們!”

“莫勸我們了,還是想想,要如何對陛下說及吧。”

“罷了,我之前擬寫的奏章在此,諸位看看,可有不妥之處?”

“嗯?這種說法。隻是,若要如此說,事畢你拿何物交付欽差?”

“並非故事,是真有其事,不過,是十年前的舊事罷了,東西本就是現成的。我所憂的,隻有欽差內侍一事。我有心請郭槐和陳琳同去,但,卻不知該如何才能達到目的。”

“你折中所寫內容若全部屬實,那麼便大可放心,去的隻會是他二人不會是其他人,且必是二人同去。”

“為何?”

“王爺說的不假,這種事從來都是他二人同行。”

“如此,還請諸位幫我細看看,奏折之中可有言辭不妥之處麼?”

“包拯並未看出,隻是,依包拯淺見,此事,似乎該由八王爺提及,我等聯名上奏更為妥當。”

“老身也是這般想,瀟兒今日才剛上朝,由她於此時提及這事涉皇家之事,並不適合,若換成王爺主筆的聯名上奏,便無此不妥之憂了。”

“老太君之言有理,確實隻此一處不妥。”

“本王也是這麼看,隻是,她卻隻是不肯。”

“一人獨奏,若然事情出差,皇上怪罪,錯在我一人,聯名上奏,出了事罪責同擔,諸位何苦如此?”

“夫妻本就一體,一人獨自上奏,又是何苦?”

“我不過剛入朝的,有錯何妨?幾位就別跟瀟兒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