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快捷記憶的運用:記憶帶來創造無限(6)(3 / 3)

(三)引導學生整體觀察

直覺思維具有整體的特征,是一種整體判決。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研究對象和對對象作全麵觀察,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直覺思維能力。

仍以應用題教學為例。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有的明顯,有的隱蔽,隻有從整體上全麵觀察,看清應用題全貌,才可能“忽然發現”簡便的解題方法。例如,“立新小學植樹,第一天植450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植1/5,第三天植的是第一天的80%。問三天共植多少株樹?”這道題若不經過總體觀察,學生會列出算式:450+450X(1十1/5)+450X80%,並且認為這是最簡便的方法。實際上,這種解法走了彎路。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總體觀察,那麼解題方法就會簡便得多。如可以啟發:這道題求什麼?題中把哪一天植樹的株數看作整體“1”?三天共植的株數與第一天的株數有什麼關係?通過這種方式觀察全題,學生就會“忽然發現”可以把第一天植樹數看作“1”,三天共植樹數是第一天植樹數的(1+l十1/5十80%),於是列出算式:450X(1十1十l/5+80%)。這樣便可以迅速、正確地算出得數。

4、發散思維訓練法

發散思維訓練法是以材料、功能、形態、組合、方法、因果、關係等方麵為“發散點”,進行具有集中性的多端、靈活、新穎的發散訓練,以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

(一)材料發散

這是以某個物品作為“材料”,以其為發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

例:盡可能多地寫出(或說出)回形針的各種用途。答:把紙或文件別在一起;作發夾用;可用來代替西裝領帶上的別針;打開一端,燒紅了可在軟木塞上穿孔;拉開一端,能在水泥板或泥地上畫印痕——畫圖、寫字;拉直了可用作粗織工的針或織針;拉直了還可以做鞋帶(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代替鞋帶);當魚鉤;穿上一條線當掛鉤;可用來固定標簽;裝在窗簾上代替小金屬圈……

(1)盡可能多地寫出磚的各種用途;

(2)盡可能多地寫出玻璃杯的各種用途;

(3)盡可能多地寫出火柴盒的各種用途;

(4)盡可能多地寫出廢舊牙膏管的各種用途;

(5)盡可能多地寫出玻璃瓶的各種用途;

(6)盡可能多地寫出塑料薄膜的各種用途;

(7)盡可能多地寫出舊食品罐頭盒的各種用途:

(8)盡可能多地寫出書的各種用途;

(9)盡可能多地寫出報紙的各種用途。

(二)功能發散

這是以某事物的功能為發點,設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例:怎樣才能達到照明的目的?答:點油燈;開電燈;點蠟燭;用鏡子反射太陽光;劃火柴;燒紙片;用手電筒;點火把;燃篝火……

(1)怎樣才能達到取暖的目的?

(2)怎樣才能達到降溫的目的?

(3)怎樣使髒衣服去汙?

(4)怎樣才能達到休息的目的?

(5)怎樣才能使別人聽到的話音響一點?

(6)怎樣使一物品看起來更清楚一點?

(7)怎樣才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三)形態發散

這是以事物的形態(如形狀、顏色、音響、味道、氣味、明暗等)為發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的各種可能性。

例: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紅顏色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答:紅燈——禁止通行的交通信號;紅旗;紅墨水;紅芯鉛筆;紅圍巾;紅喜報;紅皮鞋;紅袖章;紅衣服;紅領巾;紅封皮的日記本;紅皮球;救火車的紅色車身;紅十字標誌;紅星;紅色印泥;紅燈籠;紅頭繩……

(1)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黑顏色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2)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鈴聲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3)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鼓聲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4)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粉末狀態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5)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漿液狀態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6)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圓形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7)盡可能多地設想利用方形可以做什麼或辦什麼事。

(四)組合發散

這是指從某一事物出發,以此為發散點,盡可能多地設想與另一事物(或一些事情)聯結成具有新價值(或附加價值)的新事物的各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