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快捷記憶的運用:記憶帶來創造無限(5)(3 / 3)

創造性思維展開之前,必須有一個充分準備的階段,以便對同類問題的前人成果、經驗和教訓有所理解,然後才可能從舊問題中發現新問題,從舊關係中發現新關係。學習前人的經驗,不僅能獲得知識,而且能獲得啟示。

準備期的主要工作是廣泛地搜集有關事實和資料,並適當地整理分析它們;嚴格地檢查自己的知識技能,及時地彌補自己的缺陷;根據前人的成果、經驗和教訓,正確地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起點和突破口。

在這裏,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虛懷若穀,二是獨立思考,創造不是胡思亂想?創造性成果永遠植根於前人耕耘的土壤之中。如果不虛心地研究和繼承前人的成果和經驗教訓,不加強自己的知識修養。便不可能有卓越的創造。美國1980年的一項調查證明。大多數著名的畫家和音樂家。在其代表作問世之前,都有10年的準備時間。一般人常常過分強調創造需要天才,其實,缺乏足夠的修養,單憑所謂天才,創造是不會成功的。然而,創造又不是簡單的重複,創造者必須保持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不致於被各種觀點弄得眼花繚亂、不知所從,不致於被大量的資料吞沒。貝弗裏奇說的對:“在準備工作階段,科學研究人員不應消極地用資料充斥頭腦。而應當尋找現有的知識空檔、不同作者報告中的差別、本能地觀察到的現象與原先報告之間的矛盾、與有關課題相似的地方以及自己在實地考察中發現的線索。”

(二)醞釀期

醞釀期是消化記憶材料、構思假設的階段,也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最艱苦的階段。創造者要運用自己全部的知識經驗、智慧能力,反複探索,反複尋覓,時而集中,時而發散,冥思苦想,搜腸刮肚。有時明明覺得頭腦中存在著各種可以接通的線路,但又確定不了哪些線路可以在哪些地方接通,而且一些想法“驅之不散,揮之不去”,“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常常弄得創造者食不甘味,夜不成眠?如醉如癡,貌似反常。愛迪生新婚之夜丟下新娘去做實驗,牛頓把懷表當雞蛋煮,這些“反常行為”大多發生在這個階段。

醞釀階段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是漫長的這主要取決於創造任務的難易程度、創造者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和創造能力。愛因斯坦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之前,曾經進行了“十年沉思”,此後又經過了“十年沉思”才創立了廣義相對論。他在談到對廣義相對論的構思時說:“在最後突破豁然開朗之前,那在黑暗中對感覺到了卻又不能表達出來的真理進行探索的年月,那強烈的願望。以及那時而充滿信心,時而擔憂疑慮的心情——所有這一切,隻有親身經曆過的人才能體會。”

醞釀可能是顯現的,如進行各種自覺的思考、有目的的觀察和實驗等;也可能是潛伏的,如遍視各種傳統的方法而無法解決問題時,創造者可能將問題暫時擱置起來,去從事其他活動。這時候,創造者的思維活動表麵上好像中斷了,但實際上,原來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仍不時地出現在他的頭腦中,甚至在潛意識中斷斷續續地進行,經常在睡夢(或者白日夢)中思考著解決問題的辦法。思考一旦成熟.新理論、新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三)豁朗期

這是一個“豁然開朗”的階段。經過醞釀之後,創造性的新觀念突然出現,使“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創造性解決辦法變得“得來全不費功夫”,呈現“豁然開朗”的新局麵,這就是靈感。

靈感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在人的創造性思維與其他心理因素的協同活動中發生的。人在處於靈感狀態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想像非常豐富,思維特別敏捷,情緒異常高漲,所以,創造活動的效率極高。郭沫若在日記中寫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夜將《屈原》完成,全體頗為滿意,全出意想之外。此數日來,頭腦特別清明,亦無別種意外之障礙,提筆寫去,即不覺妙思泉湧,奔赴筆下,此種現象為曆來所未有。計算二日開始執筆至今,恰好十日,得原稿一二六頁……真是愉快。”

前文敘及,靈感具有觸發性、突發性、新穎性和瞬時性特點,來得快、去得也快。蘇軾說:“作詩火急迫亡逋,情景一失永難摩。”所以,對靈感是要捕捉的,一旦出現,就要及時抓住,最簡單的辦法是將當時出現的好觀念、好詞句、好主意即刻記錄下來。

對靈感,還要主動地誘發。除了努力學習、積極思考之外,調節自己的生活節律和情緒狀態非常重要。靈感雖然是艱苦勞動的產物,但它往往不是產生於艱苦勞動之中,而是產生於艱苦勞動之後,產生在頭腦比較輕鬆、愉快的時候,靈感不是疲勞和煩躁的伴隨者。

豁朗期之後,創造性思維過程基本完成,解決問題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辦法已經出現。對科學家的發明來說,已經見到了解決問題的端倪;對文學家、藝術家來說,已經形成了作品的輪廓。但是,創造性思維過程還沒有最後完成,因為由靈感得來的超常觀念、辦法是否正確可行,尚需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