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快捷記憶的運用:記憶帶來創造無限(5)(2 / 3)

(5)靈感出現的的模糊性,是指靈感所產生的新線索、新結論、新成果往往並不是很清晰,還需要及時加以清理。許多科學家似乎共同發現,靈感往往出現在半夢半醒之間的一種狀態下,或是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叉過渡中。因此,靈感產生以後,要對它進行認真的思索與邏輯思考,方能得出明確的成果,這是創造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步。

靈感還有一個普遍性的特點。這個特點是說人們在創造中隻有做到“苦苦思索”、“過量思考”,那麼靈感就會在頭腦中出現。這既符合哲學中的量變到質變原理,又可增強人們解決問題的信心。

靈感產生的條件和過程應該包括如下幾個內容:

(1)頭腦中要有一個亟待解決的中心問題,這是由靈感的專一性所決定的。很明顯,一個在頭腦中並無要解決問題的人,絕不會產生有關問題的靈感。因此,靈感與要解決的問題有直接的關係。

(2)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及觀察資料、信息資料的積累,這是產生靈感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比如,一個不懂文學的人絕不會出現寫詩的靈感。所以,靈感思維是要以一定知識結構的知識積累或經驗積累為先決條件的。

(3)對要解決的中心問題,要反複地、緊張地、艱苦地、長時間地思考,也就是說,要進行超出常規的過量思考。這種過量思考是促使靈感到來的必經階段。處在這個階段的創造者與科學家往往不被一般人理解,他們常常被認為是“精神失常”、是“瘋子”、“狂人”等等。比如,在美國的一項民意測驗中,有50%的人認為科學家是一群“怪裏怪氣的人”。到了這一階段,頭腦裏的問題已經達到了揮之不去、驅之不散的程度,有的思想逐漸轉化為潛意識,然而盡管這樣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在思想達到飽和以後,思路也往往會進入到僵局之中。

(4)擱置。在進行過量思考,使思路進入僵局之後,便可把要解決的問題暫時放一放,使頭腦放鬆放鬆。也可以從事一些其他性質的工作,或者可以去玩一玩,改換一下原來的環境,緩衝一下緊張的思考,不再使大腦受壓抑,促使頭腦中的潛意識進行活動。在擱置階段,頭腦中已形成的潛意識信息。一旦遇到有關因素的誘發,即會自然地產生“一閃念”或頓悟。這種誘發有聯想式、觸發式、省悟式等幾種基本形式。

(5)靈感的產生。頭腦的“一閃念”或頓悟一旦形成,即表示靈感已到來。這時的關鍵是要及時地抓住靈感,並用自覺的思維活動對待這突然而至的靈感,才能使靈感在創造中起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往往需要及時地將靈感記錄下來,否則稍有放鬆,靈感就可能從腦海中消逝。有時“做夢”往往也是靈感產生的溫床。

靈感的產生並非一定要經過上述的某個過程,比如有人不需要“擱置”階段就可以產生靈感。但是不管怎樣,我們必須清楚獲得靈感的艱巨性。正如清末學者王國維所述的“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這深刻說明,靈感盡管是人們所向往的、所追求的目標,但是靈感的到來卻是不容易的,它需要經過大量的、艱苦的勞動和思索。愛迪生對自己成功的說明是:“無論哪個頭腦清楚的人,都能像我一樣有成就,如果他肯拚命鑽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某些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如物理化學、地質力學、科學哲學等,則是在那些最基本學科基礎上求異而得的。

其實,就任何一門學科而言。如果不經常異中求同,就不能吸取新養料以豐富充實其內容;如果不能同中求異,則不能突破舊的規範,使其向前發展。

人們在實踐中一般習慣於先是求同,隻是到了不得已才求異。因此,對創造性思維的學習,就能幫助我們盡可能擺脫習慣思維,以更快的方法來解決所麵臨的學習問題。

六、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是快捷記憶的運用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它也是對快捷記憶的運用。這種運用過程是怎樣展開的?心理學家采用各種不同方法進行了研究。有的請發明家或創造者自述其創造活動的經過,有的分析科學家、藝術家的日記或傳記,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結論是各式各樣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英國心理學家瓦拉斯於1926年提出的“四階段”說。瓦拉斯認為,無論是科學創造還是藝術創造,大體上都要經過準備、醞釀、豁朗和驗證四個階段。

(一)準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