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看到,每當暴風雨到來之前,泥鰍都會跳出水麵,於是便總結了“泥鰍跳水來風暴”的諺語。
人們發現蚊子的一隻眼中有50隻小眼,家蠅的一隻眼中有400隻小眼,鳳蝶的一隻眼中有17000隻小眼,蜻蜓的一隻眼中則有20000隻小眼……由此推出結論:昆蟲眼睛都是由許多小眼組合成的“複眼”。
像這種思考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稱為“枚舉法”。枚舉法就充分運用和體現了思維的概括性。科學發展過程中許多定理推論、發明發現的得出都有賴於思維的概括性。
2、思維的心智操作方式多樣
為了提出和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各種問題,人在思維活動中進行著各種心智操作,即不同階段的心理活動。思維活動的心智操作主要有分析和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具體化、係統化。
(一)分析和綜合
分析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個別方麵和個別屬性,並加以認識的過程。綜合則是指把個別屬性、個別方麵結合成為某個整體的過程。
福爾摩斯是一位天才的偵探,他之所以能偵破疑案,就是因為他善於分析和綜合,善於從一個環節去推論“整個鏈條”。
當福爾摩斯初見華生時,一眼就看出了他剛去過阿富汗。華生莫名其妙,福爾摩斯說:“我的推理過程是這樣的:這位先生具有醫務工作者的風度,但卻是一副軍人的氣概,那麼,顯見他是個軍醫。他是剛從熱帶地區回來,因為他臉色黝黑,但是從他手腕間黑白分明的皮膚看來,這並不是他原來的膚色。他麵容憔悴,這就清楚地說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曆盡了艱苦的人。他左臀受過傷,現在動作起來還有些僵硬不便,試問,一個英國的軍醫在熱帶地區曆盡艱苦,並且臂部負過傷,這能在什麼地方呢?自然隻有在阿富汗。”
福爾摩斯經過一連串的推理思考,分析了華生的各種特征,又將推理綜合起來,曆時不到一秒鍾,便脫口說出華生是從阿富汗來的。這種超人的推理能力令人佩服。
(二)比較
比較是確定事物間相同與不同之處的過程。為了確實地肯定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首先必須對被比較事物加以分析,這同時又是綜合的過程。所以,分析和綜合是比較的基礎,比較是分析和綜合的統一表現。比較在人認識客觀世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了比較,才有鑒別,人認識一切事物都是通過比較實現的,通過比較可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一天,達爾文的好友地質學家賴爾到倫敦郊區拜訪達爾文。達爾文先陪他打獵,隨後與他共進晚餐。他們打獵歸來用餐時,家人連續送來的兩道菜都是烤鴨,達爾文莫名其妙,家人解釋說:“第一道菜是用買來的家鴨做的,第二道菜是用先生們獵獲的野鴨做的。”這句話引起了兩人的興趣,賴爾說野鴨的味道勝過家鴨,而達爾文卻對野鴨與家鴨的生理特點更有興趣,他興致勃勃地說:“家鴨依賴主人,養尊處優,所以就肥,野鴨要到處覓食,終日奔波,因而就瘦。一個像肥胖的紳士,一個像幹瘦的農民。”說著,達爾文用餐刀剖開了鴨子,舉著鴨的骨頭說:“它們的骨骼也一樣。野鴨的腿骨和腳骨不及家鴨重,因為家鴨走路機會多,所以發達,但是家鴨幾乎不會飛,用翅膀的時候很少,所以它的翅膀遠不如野鴨堅強有力,總是不用,也就退化了…”
這一頓飯幾乎成了達爾文的一次實驗,他抓住吃烤鴨的機會,對家鴨和野鴨作了對比,加深了對二者的認識。
(三)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比較的基礎上分離出事物共同的、本質的特征。概括是將抽象出的事物共有的本質特征結合起來,並推廣到同類其他事物上去的過程。抽象和概括實質上是在比較基礎上進行的更高級的分析和綜合的過程。
有一個捕鳥者,很熟悉鳥的習性。有一次,他在湖邊張了一張大網,許多鳥鑽進去索食,被他輕輕一兜即全部收入網中。可是網裏的鳥受驚一齊振翅高飛,竟把網頂上了天空。捕鳥者卻不慌不忙地坐在地上歇息起來,有人著急地問他:“你為什麼不去追呢?”捕鳥者說:“天快黑了,鳥就要各自回巢,它們要各奔東西亂飛,網一定會掉下來。”果然,天近黃昏,眾鳥亂飛,網便墜了下來,結果是捕鳥者滿載而歸。
捕鳥者通過自己長期的經驗,抽象出鳥在黃昏時要飛回巢的習性,從而在這一次捕鳥過程中得到應用。捕鳥者的思維就是進行了抽象和概括。相同的道理,在我們學習記憶中隻有常進行抽象和概括,才能使學業大有長進。
(四)具體化
具體化是在概括的基礎上,將人們對事物的一般認識,應用到相應的個別事物上去。例如,我們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得到這樣一條規律:所有的金屬都能導電。而錫是一種金屬,那麼就可以推斷出錫可以導電這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