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複習是快捷記憶的良藥(3)(2 / 2)

對於有些事物的比較,根據情況,應當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麵進行比較,以求得全麵深刻的印象。

從被比較的事物之間的異同點上說,可分以下3類情況的比較:

第一類:完全相反。如分析語文課文,可將正麵人物與反麵人物對比、新與舊、美與醜、正確與錯誤、善與惡、好與壞對比。在理解詞義時,可與反義詞對比。在學習地理氣候時,可將赤道高溫與南北極低溫等比較,學習化學時,分解與化合比較,學習數學時,化法與聚法的比較等等。

第二類:小同大異。如小學算術中的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規律便小同大異,從我們現在的知識可以知道:兩種關聯量都是變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是正反比例的內在聯係。不同點是判別式不同,所以列式也不同。

第三類:大同小異。在語文學習中,我們經常遇到形近字、近義詞的辨析;在數學學習中,也常遇到接近相關的概念,如除法、分數和比,三者之間既有著密切的聯係,又有細微的區別: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數,比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

在學習中,對於這類大同小異的信息的比較尤為重要,因為“大同”容易掩蓋“小異”,而人們往往習慣注意明顯的特征,難以發現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因此容易混淆這類大同小異的概念。有比較才有鑒別,為了準確而牢固地掌握這類信息,我們必須求助於“分析比較”,為增強記憶力打下基礎。

八、設置網絡記憶,減少知識的漏網之“魚”

信息不光要能貯存,而且要能提取。信息隻貯存而不能按照需要隨時提取,不是有效的記憶。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人類記憶的首要問題不是貯存而是檢索,而檢索的關鍵在於組織。也就是說,要知道到哪裏去找信息和怎樣去獲得信息。按照布魯納的觀點,要正確而迅速地檢索到信息,那麼貯存的信息應該是有結構的,這種結構體現事物之間的互相聯係和規律性,而不是“七零八落”、“雜亂無章”的“一盤散沙”形式。因此,要善於對貯存的信息進行組織、整理,把它放進知識的係統裏去,多幾個支撐點,從而揭示知識之間的相互關係和規律性,使信息形成一個記憶網絡。

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根據知識結構的內部聯係,采取小結歸納、自編提綱的方式,便是人們組織記憶網絡的常用之法。簡明扼要的提綱,概括了所要記住的信息的基本內容,揭示了規律,人們不但可以憑借這一網絡提供的結構貯存信息,而且可以憑借它提供的線索提取信息。

原蘇聯沙塔洛夫的“綱要信號教學法”,實質上也就是在教學中把知識歸納成係統,並抓住要領編成提綱,作為一種信號輸入學生腦際。每當這些信號再現的時候,學生就能很快回憶起所學內容。經過多次反複,這些信號以及它們所概括的內容便能長久而又牢固地留在記憶之中。這說明提綱是便於貯存和檢索信息的有效記憶網絡。

在不影響漏掉基本內容的前提下,提綱越簡明越有益於記憶,用幾句話或一句話,用幾個詞或幾個字都可以。如果能把文字提綱用圖表顯示出來,效果將更好。因為那樣,眉目清楚,更富深刻的印象。據研究,在視覺信息傳輸中,如用文字視覺認別需1.7秒,而圖示認別則隻要1.5秒。

一幅幅被稱作板書計劃的圖示提綱,就是一幅幅極好的記憶網絡,它使抽象的信息形象化、係統化、整體化地輸入大腦皮層貯存起來。每當需要提取信息的時候,圖表的模樣兒就會較快地出現在主人麵前,並且頻頻招手,示意信息貯存的地方。因此,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為了貯存和檢索信息,要學習設計提綱,特別是圖表提綱,不能光利用老師設置的提綱,要自己練習編製。提綱設置得愈巧妙,記憶之網愈精密,漏網的“魚兒”就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