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表示軍隊的駐防。
鉞——表示古代的一種兵器。
在區別讀音、字形和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為了牢記它們的讀音和形體,可根據“戊”字裏麵是空的,在“戊”字裏加一橫為“戌”,加一點為“戍”,加一鉤為“鉞”的特點,再借用諧音,可編成下麵的話句來促進記憶:
①屋空,在裏麵畫一須,加點恕,添鉤月。
或者:
②霧空,添一樹,加點恕,畫鉤月。
(句中加小圓點的字分別為“戊”、“戌”、“戍”、“鉞”四個字的同音或近音字)。
第二種,編句隻用上所記材料的頭文字的諧音。在記憶人名、地名、物名、事件名、條例、單詞、短語、句群等等信息時,將第一個字的同音或近音字編成有意義的句子,這就減少了記憶量,即所謂的“頭文字記憶法”,隻要記住了頭文字,便可回憶起整個的信息。
如記憶我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這四大經濟特區的地名時,可借用四大特區的名稱的第一個字的同音或近音字組成這樣的短語:“身居山下”,不用幾分鍾就可以牢牢記住。
再比如記憶我國古代著名文人的名字,如:高適、陸遊、楊炯、柳宗元、劉鶚、孟浩然、王勃、屈原、盧照鄰、陳子昂、蘇東坡、曾鞏、範仲淹、蔡文姬、洪異、陶淵明、孔尚任、李白、溫庭筠、韓愈、杜甫、白居易、岑參、辛棄疾、歐陽修、駱賓王、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等。要想在短時期內快速記住這一大串古人的名字難度是比較大的。不少學生往往在升學或畢業考試時,因為這一點而失分。但是利用頭文字的諧音編成有意義的句子,將使你易記難忘。下麵將他們的姓氏編成如下四句話:
高陸楊柳留(劉)猛(孟)王,
曲(屈)路(盧)陳蘇爭(曾)飯(範)菜(蔡)。
紅(洪)桃(陶)酸(孫)李溫寒(韓)肚(杜),
白岑新(辛)鷗(歐)落(駱)山(三)槽(曹)。
話中的每一個字代表一個文人的姓,字旁有括號的為諧音字。隻要你先分別記住了他們叫什麼名字,然後記熟這四句頗似韻文的句子,你就會很容易把所有的名字記住。
十六、作詩編訣妙語連珠
口訣、順口溜、韻文以及較正規的詩,語言不僅精練,概括性強,而且流暢、順口、押韻,具有音樂的旋律感,因此便於記憶。人們對於自己讀過的文章,如果要背記作者的原話,無疑能記住詩句之類的要多。記得在鄉下曾見過一位讀過舊書的老村長,要他寫字寫不出幾個,但是,他背誦起《三字經》來,卻口若懸河,快似流水,一口氣把整個《三字經》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還有些老農婦,本來記憶力已衰退了,但抱起小孫孫,卻能輕鬆愉快地哼著各種兒歌。更有那稍有口才的老頭,農閑時一講起曆史小說中的故事,雖然對情節丟三落四,但對其中的韻文,卻能搖頭晃腦地吟誦自如。
因此,如果將要記憶的材料巧編為口訣、順口溜、歌謠、對仗、韻文等等詩體的形式,字數大致相等,賦其音韻和節奏,使之合轍押韻琅琅上口,增加趣味性,將具獨特的記憶效果。這種方法自古有之,許多農諺、天氣諺語、中醫湯頭歌訣、珠算口訣、九九乘法口訣等都有較長久的曆史。
例如,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根據豐富的農業氣象經驗,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麵氣候的演變次序,分為二十四段,稱為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個節氣間隔約半個月。一般地說,在7月以前,每月裏麵的兩個節氣,一個是6日,一個是21日;在7月以後,每個月裏麵的兩個節氣,一個是8日,一個是23日,可能有一兩天的出入。
為了提高記憶的速度,將這麼多的繁雜內容改編成如下的韻文,就好記多了: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二暑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為六、二十一,下半年為八、二十三;
每月兩節不更變,最多相差一兩天。
將記憶材料改編成詩體形式的韻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常用的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