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記具有與序言相類似的功能,同樣不可忽視。(2)(2 / 3)

在練習的最初階段,閱讀速度會有所降低,這種現象是合乎規律的。因為此時不是要求加快閱讀過程,而是要求閱讀過程發生質的變化。

閱讀者個人的許多特點對於節拍練習關係很大。據調查,在進行這種練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第一,伴有打拍的閱讀速度仍與不打拍時(指在掌握練習之前)的閱讀速度相同。這就是說,訓練者實際上隻是做到了不發聲。這些人在閱讀時必須提高形成鮮明的視覺形象的能力。

第二,伴有打拍(到練熟為止)的閱讀速度比不打拍時的閱讀速度高。這類閱讀者過去閱讀時出聲較大,抑製出聲現象可以加速閱讀過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繼續練習,直到不打拍時能保持打拍時的速度甚至更快些。

第三,伴有打拍(到練熟為止)的閱讀速度比不打拍時的閱讀速度低。這類閱讀者過去閱讀時出聲不大,如果堅持繼續訓練,速度會逐步快起來。

這套練習完成後,隨便閱讀一篇文章,但不要打拍,計算閱讀速度。記下速度提高的程度。如果對成績滿意,可在不打拍的情況下再閱讀一些讀物。但最好每周複習1∽2次打拍和按拍默讀的方法。

2、板塊閱讀法是省時有效的最佳方法

無數實踐證明,板塊閱讀法是一種能夠保證讀書質量的速讀法,其過程不僅表現在凝視時抓住的字數多、掃描的次數少,而且能夠使閱讀與思維同步。

(1)板塊閱讀法簡介

如果把一篇文章中的字、詞當做“點”的話,那麼,詞組、句子、自然段以至章節都可以視為一個小整體——“板塊”。在閱讀過程中,不是以“點”為基本單位,而是以“板塊”為基本單位,這無疑會擴大視覺範圍,加大視覺捕獲信息的質量,加快閱讀速度。這種速讀方法就是“板塊閱讀法”。

擴大視覺範圍、將“板塊”作為視覺單位的關鍵,就是要學會從一個詞組中抓住中心詞,從一個自然段中抓住段意,從一個章節中抓住標題與中心,從一篇文章中抓住提綱與目錄。這樣就可以忽略相對不重要的部分,擴大“板塊”容量,跳躍式讀書。

①中心詞的判斷

絕大部分詞組都有它的中心詞,如:偏正詞組“偉大的祖國”、“努力地工作”,中心詞“祖國”、“工作”在後。又如:述補詞組“看清楚”、“冷極了”,中心詞“看”、“冷”在前。再如:主謂詞組、動賓詞組中心詞在前,介賓結構詞組的中心詞在後等等。當然也有例外,如:聯合詞組中的兩個詞就是並列關係,常常都是中心詞。

②關鍵詞的判斷

每一個句子(短詞及特殊句除外)總有它的主要部分,即關鍵詞。以一般句型為例,關鍵詞主要是主謂詞。例如,“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白楊禮讚》)關鍵詞就是“汽車”、“奔馳”。又如,“他們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的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優秀之花。”(《誰是最可愛的人》)關鍵詞就是“他們”、“是”、“優秀之花”。另外,掌握文中的關聯詞也可以幫助了解行文的脈絡,推測下文,提高閱讀速度。比如:看到“雖然……但是”,便可知下文是轉折關係;看到“因為……所以”,便可知下文是因果關係;看到“不但……而且”,便可知下文是遞進關係等等。這樣就可以巧妙地避過已知或無關緊要的詞句,爭取足夠時間去仔細閱讀較難懂得或未知的句子。

③段意的判斷

每個自然段段意的判斷要比中心詞和關鍵詞的判斷較難些,但也不是無規律可循。段意的分布有兩種情況:一是比較明顯的,直接在文中顯露出來;一是隱含在字裏行間,需要加以歸納和概括。對於比較明顯的段意分布,又可分為句首、句中和句末三種情況。許多科學著作的每個自然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綱挈領的,而末句又多是總結性的,它們都是段意所在。比如,鄧小平同誌在十二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我國經濟體製的全麵改革剛剛起步,總的方向、原則有了……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段意在句末,即經濟體製改革“一定會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