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記具有與序言相類似的功能,同樣不可忽視。(1)(2 / 3)

除借助外部資料進行思考外,閱讀者還可以聯係自己頭腦中的資料進行聯想思考。

一些閱讀者在讀書時,總是一口氣讀下去,從不停歇。但當他們合上書時:書裏的一切,無論是事物、形象,還是思路、脈絡,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但好的閱讀者則不然,他們在閱讀時能充分地展開聯想,將閱讀內容與已有的知識、生活實踐聯係起來;將抽象的概念、原理與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聯係起來。所以他們在讀書時經常會停頓,一會兒把目光從書上挪開,一會兒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書上。看似他們經常“走神”,其實他們正在展開“心騖八極,神遊萬仞”地聯想。由於豐富的聯想,對閱讀材料的思維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這同時也促使他們進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閱讀效果。所以,閱讀時,一定要注意不能隻是讀紙麵上的內容,更要充分啟動思維,展開多方位的聯想,這樣才能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那麼,閱讀該從哪些方麵展開聯想呢?

A、要善於聯想生活中的實際情景,將我們從書本上看到的概念轉變成具體的表象。如我們在《社會發展史》中讀到:“人類的祖先通過勞動改造了自身。”我們就可以想到“人類祖先的勞動”意味著狩獵、摘取果實、捕撈魚蝦等,“改造自身”想到人體的直立,雙手從行走中解放出來等。

B、要聯想以往學過的知識,把新舊知識聯係起來理解。如閱讀物理教材,在學習磁場時,把它與前一章學過的電場聯係起來,兩者進行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對新概念的理解十分有利,同時也有利於鞏固舊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C、要注意在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形象的圖形、物體間展開聯想。如學解析幾何,對於y=ax+b這個直線方程要隨時把它和它的圖像聯係起來,如:什麼是這條直線的斜率,什麼是截距,在什麼情況下過原點,在什麼情況下與y軸平行,等等。對於Ax2+Bxy+Cy2+Dx+Ey十F=0這個曲線方程,則更應把它和圖像聯係起來認識,如:什麼情況下為橢圓、雙曲線或拋物線,其準線方程、焦點坐標各是什麼等。

豐富的聯想是思維活躍的一個重要表現,隻有在閱讀時展開更多、更豐富的聯想,才能更有效地增強閱讀效果。

(4)複述

複述是對閱讀物的進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讀懂的基礎上,閱讀者須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讀過的內容準確敘述出來。複述具有調節的作用,它可以幫助閱讀者將分散零碎的資料整理成係統的知識。

在一節讀完之後,必須合上書本,自問自答,進行一個完整的複述。可以借助節中的關鍵詞、重要的圖表及公式等列出一個簡單的複述提綱。一般來說,一個成功的複述應該達到如下標準。

①能清楚了解本節的主題是什麼。

②能看出作者從哪幾個層麵來分析討論這個主題。

③能認識到每個層麵中有哪些重要觀念(要點所在)。

④能對本節的討論作出概要的結論。

4、小結一章,由量變到質變

一章通常就是一個大主題。詳讀的單元是節,但各節讀完之後,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閱讀一章完畢,必須小結。小結時,可以采用摘錄筆記,摘錄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錄問題的論證和結論,也可摘錄主要問題、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圖表、實驗程序和方法等。

5、總結全書: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小結一章有兩個價值。第一,小結是對一章的主體脈絡的再次溫習,可以幫助閱讀者記憶這一章的內容。第二,再次回憶這一章的內容時,小結是一個相當有效的線索。

閱讀一本書就是循環執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過程,但一本書閱讀完畢,還須再做一個工作:總結全書。唯有此,才能實現書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1)由薄到厚

所謂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閱讀者在讀書時多思考,多發問。對一些重點知識反複思考,將心得體會、疑問或評論、注解和補充參考材料、筆記等放在一起,就會明顯感到書本更厚了。這種由薄到厚的過程,即是不斷發問的過程,也是對材料不斷進行理解加工的過程。華羅庚曾說:“無論是讀一本書,還是一本書的某一章節,首先應該不隻看到書麵上,而且還應該看到書背後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隘,才得出這個結論的。而且還不妨進一步設想一下,如果書本上還沒有作出結論,我自己設身處地,應該怎樣去得出這個結論?”

(2)由厚到薄

所謂由厚到薄的過程,就是把握書的要點,掌握精神實質的過程。厚厚的一本書,讀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點和中心內容,精神實質和重點僅用不多的語言就能表達出來,你就會感到書變薄了。華羅庚說:“如果說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支解’的工作,那麼,第二步我們就需要做‘綜合’的工作。這就是說,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麼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係。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串全書的精神實質。……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這並不是學的知識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