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我小時候,身邊有些長輩一直分居兩地,直到退休後才到一起,過去是要等國家安排調動才能調到一起。而在如今經濟比較發達,工作變動比較容易的年代,迫於生活的壓力等原因,兩地生活的夫妻仍占一定的比例,不同的是,現在叫“周末夫妻”,這是因為當今交通比較發達,分居兩地的夫妻見麵比過去容易多了。我結婚已經9年多了,一直過著這樣分居兩地的生活,雖然我自得其樂,可周圍的人們一直很主動地同情我,尤其是在有了女兒以後。現在女兒已經兩歲三個月了,我仍能做到“自得其樂”。
我們兩地生活不但沒有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反而更容易地讓我實施我的“育兒計劃”,在教育上,在孩子生活上,我因此而能自主。根據老公的觀點,如果他長期在家,在育兒上我們必將矛盾重重。還有,更多的人擔心女兒得不到正常的父愛,而事實上,這對女兒沒有絲毫的影響,女兒跟她爸爸的感情讓親眼見到的人很不解,一個月隻有五六天的團聚時光,是什麼原因令女兒有她爸爸在時眼裏竟然沒有我這個媽媽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隻要父母齊心協力對待這種分離,隻要父親是真愛孩子肯為孩子付出,那麼,與父親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得到的父愛未必就比那些天天在一起的孩子得到的少。質量是不能靠數量來衡量的!
由於女兒與父親的親密情感,我思考了很多,最後發現,女兒與父親之間的感情與默契竟是我們夫妻共同努力的結晶。
第一,分居的父親和孩子相互了解彼此的生活。三月經常問我爸爸在幹什麼,我會在相應的時間告訴女兒她爸爸在幹什麼,這樣三月就了解爸爸在幹些什麼,這樣也容易給她一些感受:爸爸在做一些很也不起的事情,雖然見不到爸爸,但在內心時三月把爸爸當成英雄一樣地崇拜著。
第二,保持頻率較高的聯係。雖然不能天天在一起,但現在通訊發達,可以隨時電話或短信聯係,甚至還可以上網視頻聊天呢。隨時通話聯係,彼此了解對方的情況,這會給人以安全感,對大人對小孩都一樣。我跟三月爸爸每天通話次數不少於兩次,一般都會把電話拿給三月聽,有時三月等不及了還搶著要。三月在七八個月時一聽到電話響就望著喊“爸爸”。三月小時不會說話就聽爸爸在電話裏給她講話,三月大了會說話了她經常主動要求跟爸爸在電話裏聊天。
第三,爸爸回家後要傾心陪伴。孩子最能受到別人的真心,所以,爸爸一旦有空回家,一定要專心在家陪好孩子,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做遊戲。與孩子一起做遊戲最能感動孩子!爸爸陪孩子時一定要專心,不要一邊看報紙一邊陪,或是一邊打電話一邊陪,這樣做會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本來平時就少在家,所以有在家的機會就一定要體傾心陪伴。專心與不專心,就象姐姐和大姐對待三月一樣,最終的結果也象三月對姐姐或對大姐一樣。
第四,多給孩子和爸爸照一些親子照。我們一家三口外出玩耍時,一般都是爸爸照顧三月,我隻是“攝影師”而已,所以三月跟爸爸的合影特別多。當我有空把照片整理出來洗好後才發現,三月對她跟爸爸的照片格外珍惜,還專門揀到一起。所以,我有時就把三月跟爸爸的照片拿給三月看,給她講她跟爸爸在一起時的故事。
第五,孩子跟父親再見的時間不要太久。尤其是小一點的孩子,他們的“忘性”比較大,時隔太久孩子會跟父親陌生,等相處到有點兒熟悉時又該分開了,慢慢地會淡化父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所以,盡量讓分離的時間縮短。
第六,媽媽的“嘮叨”很重要。由於跟三月爸爸感情一直比較好,而且天天有聯係,所以我自己都不覺得他離我有多遠。每天我跟三月聊天時都隨時會提到她爸爸,就象他就在我倆身邊一樣。凡與她爸爸有關的事或者是他對一些事的看法做法等,我都會講給三月聽,所以在三月看來,他爸爸也就在身邊。
其實,不止是夫妻兩地,生活中離異的夫妻也比較多(當然,離異母親麵對的問題要難處理些),對孩子影響到底有多大?我覺得孩子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能以孩子與父親在一起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孩子得到父愛的多少,質量與數量並不成正比。有些夫妻天天在一起生活,尤其是有些父親忙於工作忙於應酬早出晚歸,雖然看似在一起,可能真正呆在一起的還不如“兩地”的孩子與父親相聚時間的總和多,還有些父親,天天陪著孩子,可是不專心、沒耐心,也同樣與孩子建立不起深厚的感情。
每一個父親都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孩子的成長,絕不能認為養兒育女是女人的事因而隻當一個旁觀者。畢竟血濃於水,隻要爸爸真心地傾心地付出,孩子一定能感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