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在《幼兒才能開發》一書中寫道:
“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心中。盡管在他們雙親無限愛心的摧殘之下,仍然有些孩子成了材。”
“摧殘”兩個字,發人深省。家長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拔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亮麗的眼睛變得暗淡無光。
多湖輝在書中寫道:“假如我們拋棄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人情味的方法,那麼,所有孩子都能成為棟梁之才。”
書中得出最後的結論:“所以說,孩子能力的幼芽正是被他們的爸爸媽媽親手掐掉的。”
隻有錯誤的父母,沒有錯誤的孩子。
許多知名的人在成年後都說過,他們年幼時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終生的創傷。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父親在他少兒時期就無情地催逼穆勒,不允許他有假日,惟恐打破他天天刻苦學習的習慣,也不給他絲毫的自由,事無巨細都對他嚴加管束,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終生都感到有心理障礙。在自傳裏,他痛心疾首地回憶了受父親壓製的情景:
一有錯誤就得立即糾正。開始討論時,父親往往采用輕鬆愉快的交談式口吻,一旦出現數學錯誤,這種口吻便會戛然而止。繼而這位和藹可親的慈父就一下子變成了血腥的複仇者。
卡爾?馮?路德維希是一個著名而悲慘的例子。卡爾是一個天賦極高的孩子,但因為父親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過早地功成名就,他的學業半途而廢了。卡爾的父親親自教兒子高等數學,強迫他在醒著的每一分鍾都得學習。他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卡爾8歲時父親就讓他上大學水平的數學課程,9歲時他就在學習微積分並嚐試寫劇本了。他不斷跳級,僅用三年時間就修完大學課程,11歲大學畢業。他主修數學,大學的教授們預言卡爾會成為一名世界級數學家。
然而,開始的輝煌瞬間轉為暗淡。卡爾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後,對數學全然失去興趣,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最後他從事辦事員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擔責任。
如果對生下來就具備超高稟賦的孩子施以高明的教育,那他的發展就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說,所有的孩子本來都是可以成為天才的,但為什麼隻有少數孩子成了天才呢?
錯誤的正是父母,是父母錯誤的教育造成的。那些父母一心想要使自己的孩子成為小天才或小神童,對孩子過分挑剔,要求太高,最終引起孩子的逆反、壓抑與怨恨。孩子能有好的未來嗎?
英國權威心理學家邁克爾?豪說,試圖使孩子成為天才的父母經常向孩子灌輸大量知識,結果,孩子到6歲時“會失去動力”。
父母扼殺、摧殘孩子的天才,表現為兩個最大的誤區:
首先,把家庭早期教育當成是學校正規教育。
冬冬,自2歲起他父母就教他背古詩,開始這小家夥進步很快,家長也常表揚他,但慢慢地,厭煩感開始流露在他可愛的臉上和眼神裏。那天,去幼兒園報名他能當場背誦許多首詩。令在場的老師和家長稱讚不已。然而開學不久,老師就發現他雖有一定的記憶力,卻少了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在智力發展和活動能力方麵,比其他同齡兒童大為遜色。對遊戲活動和上課沒興趣。發給玩具,隻是胡亂撥弄一番就興致索然了。就是說,冬冬的綜合素質很低。
像冬冬這樣的情況很普遍。許多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灌輸知識”,讓他們早讀書,早識字,從小就懂得許多知識。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一些父母對於剛剛學講話或二三歲的孩子就成天叫他們識字、數數,強迫他們長時間學習那些他們並不理解也不感興趣的書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