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挖:潛在能力就是天才(2)(3 / 3)

他們夫婦退了出去,我才說了幾句話,孩子便淚流滿麵地告訴我:“我媽媽從小就把我當做炫耀的資本,因為我的成績一直非常好,經常得雙百。可好馬還有失蹄時,有一次我不小心,兩門功課都隻考了90多分,結果老師批評我,同學諷刺我。

“回家的路上,我渴望著在這關鍵的時候,爸爸媽媽能拉我一把,誰料他們知道後竟凶神惡煞般地抓住我就是一頓打,把我的心都打碎了。

“我不服氣,咬咬牙學習又上去了,可這一上去反而糟了,因為我媽媽得出了一個結論:‘教育小孩簡單,一個字就行-打!’

“從此以後,他們稍不順心就打,打來打去,把我的自信心都打沒了。上了初中,我的成績越來越差,從第8名下降到第19名,而我媽媽的打法則在逐步升級,從用手打發展到了用木棍打。

“現在要分快慢班了,爸爸媽媽又威脅我,‘如果進不了快班,你就別想讀書了。’我感覺自己是在恐懼的環境中學習,我的精神快要崩潰了!考試的時候,我腦子裏總在想:‘考不好怎麼辦?’說吧,肯定要挨打;不說,媽媽最討厭撒謊的孩子,打得更厲害。

“人生怎麼這麼苦?想放棄,又不甘心;想奮鬥,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不肯鼓勵我!”

這麼小的小孩子就發出了“人生苦”的感歎,做父母的有何感想呢?

美國教育家把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概括成四個字:信任孩子。我國當代最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誡人們要“相信兒童,解放兒童”,也是把相信孩子放在首位。

很多家長一味強調孩子的天賦,人的天賦固然有差異,但是人的天賦與人的潛能相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

還有一些家長在為孩子的生理殘疾憂慮。其實孩子的生理殘疾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世俗的偏見。周圍的人不是全麵地認識孩子,而是緊盯著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終使他們不可避免地陷入心理殘疾的厄運,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殘疾中苦熬人生。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上學後也是“呆頭呆腦”的,教導主任曾斷言他將來肯定不會有出息。然而,身為機電工程師的父親,在大家都看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懷疑自己笨的時候,不但沒有指責和抱怨,而是想方設法地鼓勵他。

他為愛因斯坦買了一盒積木,然後讓全家人圍坐在他的身邊,每搭一層大家就給他一陣熱烈而真誠的掌聲。他的自信一點點地複蘇了,最終成為了一代科學巨匠。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您的孩子並不是您的孩子,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他們通過您來到人世,卻不是您的化身;他們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並不屬於您。”

別看孩子們的臉上總是笑嘻嘻的,其實他們的內心也有一個悲慘的世界和一個希望的世界,它們一刻不停地廝殺著、搏鬥著,焦點無非就是“我行”還是“我不行”,“我完了”還是“我沒完”,“大家看得起我”還是“看不起我”。做父母最重要的是應該給予孩子力量。

著名球王貝利、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初上賽場的時候,他們的母親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每逢比賽,母親都要坐在第一排,為自己的孩子高呼“加油”,鼓掌歡呼。每當他們膽怯的時候,隻要看一眼母親,渾身便會像過電一樣,充滿力量。

我們必須把孩子的人生當作跑道和戰場,不停地為他們鼓掌歡呼,為他們“加油”。我們要培養孩子“一千次被打倒,也相信自己第一千零一次能夠站起來”的膽量和氣魄,使他們能夠勇敢地麵對人生。

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早就提出:“應該像尊重上帝一樣地尊重孩子”,因為每個孩子的潛力都是巨大的。學會賞識,正是打開孩子潛能之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