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造:天才是造出來的(3 / 3)

第二,通過氣質類型影響情緒和性格的發展。每一個孩子的情緒、性格都不一樣,這就是遺傳的作用,但是通過後天的環境、教育,我們能培養出優秀的氣質類型,從而影響情緒和性格的發展。

遺傳素質為孩子的智力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卻不能預示兒童身心發展的方向和成就。後天的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生活條件,為兒童智力發展提供了現實土壤,會極大地影響兒童智力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心理學研究表明,雙生子的遺傳因素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調查表明,如果雙生子生活在差別很大的環境中,他們的智力發展的差異會大得讓人驚奇,難以置信。

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米歇爾?迪伊梅研究的目標是要了解基因、環境和智力之間的關係。他選擇被別人收養的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因為他們在出生之後不久就離開了自己的生身父母。

迪伊梅的研究成果反映在幾個數字上:一個出生在父母平均智商指數在90左右的家庭的兒童,如果被一個父母智商為110的家庭收養的話,他的智商指數可以提高到110。這說明,環境,特別是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及智力水平對兒童的智力成長起著重大作用。

大腦的感知模式能說明一個兒童大腦的發展狀況,如果感知的內容豐富且精彩,對兒童大腦不斷形成新的刺激,激活兒童大腦的機能,使大腦處於積極活躍的反應狀態中,其智力的發展會很快;而如果處在一個單調刻板的社會環境中,孩子的智力發展明顯因刺激的減少而受到壓抑。印度“狼孩”的悲劇就是環境的關鍵性作用的證明。

生存環境對智力有著巨大影響,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一位聯合國專家1998年10月19日在印尼說,印度尼西亞目前的經濟危機有可能使該國產生“迷茫的一代”,因為營養不良使該國兒童的智商水平下降了大概7個百分點。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地區代表斯蒂芬?伍德豪斯說:“先假定平均智商水平為100,如果有65%的3歲以下兒童貧血,50%的2歲以下兒童缺乏微量營養素,那麼平均智商水平會下降到92%或93%。”

他說,缺乏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A、碘和鐵,會使個人智商水平下降10-15%。

那麼,可不可以通過改造環境來提高兒童的智商呢?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下麵是一些成功的實例介紹。

隨著一天的開始,英國格拉斯哥市聖吉爾伯特小學的學生瑪麗安娜?漢密爾頓跟著隊伍進入了大廳,打算去“激活她的腦子”。她雙臂前伸,然後握拳,把雙手想像成腦部灰質的左側和右側。她希望它們做到協調工作。漢密爾頓和該小學的其他學生跟著一首熱門歌曲的音樂做了5分鍾的“健腦操”,希望以此來鍛煉純粹進行思維活動的大腦。

頭腦變得靈活敏捷之後,小學生們就直接去上數學課了。每張課桌上都放著一瓶水,孩子們隨時可以飲用。校方鼓勵他們每天飲用8-15杯水。在這個實行現代“生命教育”的地方,學生們需要保持體內充足的水分,並且使自己腦部的“電解化學發動機”盡可能平穩地運作。

在英國頗為流行的《學習的大腦》一書概述了這樣的觀點:某些氣味、顏色和光線有助於學習。另一本名為《伶俐動作》的書則描述了能夠改善思維能力的身體鍛煉方法。這些主意都已經付諸實施。

北安普敦郡昴德爾市威廉王子學校的學生通過按下“大腦按鈕”來開始學習。他們揉搓胸部的某一點,揉搓這個點可以刺激向腦部供血的頸動脈,據說這樣能緩解精神壓力和增強注意力。

在一些學校,通過音樂來刺激大腦能力的方式也被采納了。

在格拉斯哥市貝拉爾米內天主教中學,11-18歲的學生在上數學課的同時會聽20分鍾莫紮特、巴赫和維瓦爾第的樂曲,這些樂曲用剛能聽到又不產生幹擾的音量來播放。數學老師艾琳?亞曆山大?博爾頓對音樂教學的效果深信不疑:“學生們能在更長時間裏集中注意力了,成績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