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正月間舞龍燈、耍獅燈成為四川城鄉過春節、鬧元宵民俗事象中必不可少的娛樂節目。翻開清朝和民國修纂的地方誌,幾乎每一部縣誌和鄉土誌的風俗誌記元宵節風俗大同小異。一般是正月初九(道家謂之“上九”)出燈,家家門前掛紅燈,城鄉裝扮龍、獅燈各遊戲。耍獅燈者,多遨遊村巷,挨門奉賀,富者燒以花筒,餉以酒食,以求吉利。至十五日元宵夜達到高潮,火樹銀花,煙花爆竹,龍騰獅舞,鼓樂喧闐,觀者如堵,舉國若狂。
四川獅舞多半白日出來,逗獅嬉玩的不是元寶而是一個“笑頭和尚”和一個“孫猴子”,耍獅子的都是一些懂武術、身手矯健的人。傳統民間耍獅燈,其民俗功能是驅逐瘟疫,就像《周禮》所載方相氏卒歲大儺一樣,利用凶猛的獅子驅除群厲,化厲疫為吉祥。現代舞獅則在於慶賀人壽年豐,娛樂多於祓禳。
四川獅舞分高蹺獅舞和平地獅舞兩種。高蹺獅舞,二人荷獅頭及身尾,足下接以木杆,長四五尺,有高達3米者,一般在街道、廣場上表演,舞蹈變化少,以踩蹺功夫取勝,有笑頭和尚戲於前,金鼓隨後,謂之“高腳獅子”。平地獅舞,舞式多樣,一般是笑頭和尚持扇子或拂塵引舞,表演一些獅子的生活情態,仰臥翻滾、跳躍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平地獅舞又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著重表情,如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武獅長於技巧與雜技糅合,跳躍,翻滾,騰轉,健壯勇猛,有翻五台等高架陣式多達百餘種。破陣尤為精彩,賞燈主家用曬簟、桌、凳,搭成高架,將賞錢喜封置於頂端簸籮中,讓伴舞的猴子上去自取,集戲劇、雜耍和舞蹈諸藝於其中;還有讓獅子也上高架,展現獅子為獸中王的機靈威武的性格。[9]我小時候過年,多次觀看獅子翻五台,看時膽顫心驚,冷汗直冒,一旦孫猴子從曬簟筒筒鑽出來,取到頂端的紅包禮信,複繞匝盤旋而下,頓時歡呼雀躍,熱血沸騰,猶若我自己獲勝一樣興奮。
趙長鬆先生這部《四川獅燈藝術》專著最大的貢獻,就是熟練地運用田野調查法,深入城鄉,調查四川各地獅燈“破陣”表演類型,利用收集到的可信原始資料,歸納總結、解決了獅燈“破陣”諸多問題。例如:什麼叫破陣?“獅陣”是怎樣形成的?怎樣擺陣?怎樣識陣?怎樣引陣?怎樣破陣?怎樣掃陣?條分縷析,一清二楚。30多年來,長鬆先生拜訪民間舞獅藝人數百人,走訪獅燈上百堂,行萬裏路,收集“獅陣”131個,讚彩詞200篇,而且還親自繪製了每一種“獅陣”的白描圖,增加了直觀性。長鬆先生這部《四川獅燈藝術》專著不但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有很強的實用性,方便廣大舞獅愛好者學習實踐,活躍民間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角度看,其功厥偉,善莫大焉!
又是一年春節到,龍騰獅舞撲麵來。盼趙長鬆先生的大作《四川獅燈》早日問世,筆者早讀為快!
注釋:
[1]鄭德坤:《中國明器》六《漢代明器的風格與裝飾》,《鄭德坤古史論集選》,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538頁。
[2]沈從文:《獅子藝術》,《沈從文全集》第28卷《物質文化史》,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頁。
[3]《舊唐書·林邑國傳》。
[4]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崑崙語音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03頁。
[5]見宋·李昉編纂《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四《崑崙奴》、卷三百三十九《閻敬立》、卷四百二十《陶峴》等條。
[6]向達校注《蠻書校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60頁—261頁。
[7]馮國定、周樂欽、胡伯祥編《四川邛崍唐龍興寺石刻》,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8年版,第78頁。
[8]成恩元:《邛崍唐龍興寺遺物的發現和研究》,《成恩元文集》上卷,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
[9]新編《崇慶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6頁。
2014年1月9日寫於四川大學竹林村蝸居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
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民俗學會執行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