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艾蕪的“尋根”迷霧(3 / 3)

明清換代戰爭中四川一些親曆者也有這樣的記載,如沈荀蔚的《蜀難敘略》、張烺的《餘燼錄》、費密的《荒書》,以及江蘇人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即《鹿樵紀聞》)等,它們都記敘了張獻忠殺人如麻暴行和四川大地一片荒蕪的情況。[7]如曾經參加張獻忠的科舉考試卻落第的文人歐陽直著《蜀亂》(亦名《蜀警錄》)說:

自乙酉(順治二年)以迄戊(戊戌,順治十五年)、己(己亥,順治十六年),計九府一百二十州縣,惟遵義、黎州、武隆等處免遭屠戮,上川南一帶稍存孑遺,餘則連城帶邑屠盡殺絕,並無人種。且田地荒廢,食盡糧空。未經大剿地方,或有險遠山寨,間有逃出三五殘黎。初則采芹挖蕨,既則食野草,剝樹皮。草木俱盡,而人且相食矣!

諸如“荊棘塞途、城郭丘墟”“荒郊曠野,一望無際”“荒殘凋瘵之狀不忍睹”“城堞室廬,鞠為茂草”“州邑皆荒殘,無複煙火”“沃野千裏盡荒棄,田中樹木如拱”等形容人間慘景的文字,幾乎都被用來描述清初四川社會境況。約百年後彭遵泗將“幼時固聞獻逆遺事,厥後博采群書”編為《蜀碧》。他不顧自己丹棱縣彭氏家族9口人順利度過戰爭劫難的事實,說整個丹棱縣人全部被張獻忠殺光……還說張獻忠為了將成都城毀為焦土,甚至用綾羅絲綢將皇城石柱纏裹數十層,澆以油脂,舉火三日,方才燒斷……

艾蕪的同鄉、清初費密在《荒書》中說得更嚴重:

清順治丁亥四年(1647年),四川大饑,民互相食,蓋自甲申為亂以來,已三年矣。州縣民皆殺戮,一二孑遺,亦皆逃竄。而兵專務戰,田失耕種,糧又廢棄,故凶饑至此時米一鬥銀十餘兩,嘉定州三十兩,成都、重慶四五十兩,自得勝(張得勝)死,成都空,殘民無主,強者為盜聚眾掠男女,屠為脯。繼以大役,人又死。是後虎為害,渡水登樓,州縣皆虎。凡五六年乃定……古凶逆之慘,有屠城坑軍者,未聞有屠山屠野,盡一省而屠之,至千裏無煙,空如大漠,書契以來未嚐有也。

這段記述矛盾之處甚多。既然“州縣民皆殺戮,一二孑遺,亦皆逃竄”,已經荒無人煙,又是何人在消費“米一鬥銀十餘兩,嘉定州三十兩,成都、重慶四五十兩”?又何來“殘民”?短短三四年就“州縣皆虎”,難道是征調全世界的老虎空投到四川的?其實,艾蕪對明清之際“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也並非全信。例如,他就通過一位叔父的話表達了懷疑:

四叔父低頭編了一會,似乎忍不住了,又笑嘻嘻地說:“我們不要說遠了,就拿張獻忠剿四川來看吧,書上說他連老婆的尖尖腳也砍下來,這就信不得了!”(《童年的故事》第238頁)

概而言之,傳言發生於清初順治、康熙時期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在記載兩朝皇帝大事的《世祖章皇帝實錄》(1672年)和《聖祖仁皇帝實錄》(1731年)中,以及《清史稿》、四川省的《四川通誌》(1733年)等,都找不到相關記載。按理說,從一個省向另一個省大規模移民,必然是特別重要的國家大事,皇帝言行“實錄”、國家正史、國家檔案等,肯定會有記載;而外遷移民與接受移民的相關省、州、府、縣之間,必然會產生大量的關於移民與安置的往來公文——至少,較為完備的清代《巴縣檔案》,尤其是從清初順治時期一直記錄到民國且保留基本完整的《南部縣衙檔案》,至今尚未發現這方麵的記載。而“填充四川”的巨大規模移民,絕非民間的私人行為。至於網絡上出現的《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本人查閱《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三十三年”的卷一百六十一至卷一百六十六,沒有發現該內容。

此外,清代巴蜀文人對“蜀亂”慘象的描繪,都是誇大其詞,例如前麵提到的彭遵泗《蜀碧》與費密《荒書》等,內江人劉景伯的《蜀龜鑒》所誇張的“群虎”漫遊於市鎮等,則是不懂貓科動物老虎的生活習性所犯下的知識錯誤。[8]

艾蕪青少年時期聽到太多“湖廣省麻城縣孝感鄉移民填川”的故事,導致他尋根於“麻城縣孝感鄉”。如果不是《湯氏族譜》的發現,這團迷霧就很難消散。這個現象投射出的,則是更為深遠的社會曆史難題。

注釋:

[1]艾蕪:《悼邵荃麟同誌》,《文藝報》1979年第4期。

[2]杜方智:《1938:艾蕪在寧遠》,《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3]艾蕪:《艾蕪文集·童年的故事》第二卷,第232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4][5]《艾蕪文集·我的幼年時代》第二卷,第8頁、第6頁,第6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據說艾蕪晚年曾表示“在書中道聽途說地記敘了我的祖籍,結果使我錯誤了大半生,也誤導了不少讀者,希望得到糾正,以免一錯再錯”。參見李義讓、吳光奎的《艾蕪祖籍在何處》,成都市新都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新都文史》(內部資料)第十八輯,2002年。

[7]參見《張獻忠剿四川實錄》(內含餘瑞紫撰《張獻忠陷瀘州記》、李馥榮撰《灩澦囊》、沈荀蔚撰《蜀難敘略》、彭遵泗撰《蜀碧》、歐陽直撰《蜀警錄》、劉景伯撰《蜀龜鑒》、孫錤撰《蜀破鏡》、費密編《荒書》),巴蜀書社,2002年。

[8]參見拙文:《清初南中國虎災記錄的現象分析》,《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0年;《“湖廣填四川”獻疑》,《巴蜀史誌》2009年第6期;《“麻鄉約”考辨》,《文史雜誌》2009年第1期。

(本文係四川省教育廳“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項目《中國文人審美四川》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BYJC201016。)

作者:成都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