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京師風雲(一)(1 / 2)

1898年,即光緒二十四年的一月十八日這天,軍機大臣兩朝帝師狀元宰相翁同龢翁中堂隨。意之間,翻到了工部主事之一康有為的折子,康有為有感於德國強占膠州灣後引發各國“利益均沾”紛紛從中國強奪利益,引發國人憤怒,特地為光緒獻出三計:一效仿日本變法維新、二召集全國英才協助光緒皇帝支持辦法、三支持各省疆臣各自變法。翁同龢原本對康有為並不看好,認為這個提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製考》推翻孔子地位的妄言人為妄人和狂人,所以一直以來甚至都不願意看到他。康有為因張之洞推薦,在北京做了幾年工部主事,卻始終融入不進京師官場之中。但這次的奏折卻讓翁同龢大為驚訝,因為康有為的奏折切切實實地位帝黨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隨即翁同龢又得知康有為因遭到工部尚書淞溎的訓斥,康有為心灰意冷,正準備返回南方尋求一番事業,翁同龢連忙找到康有為,告訴康有為萬勿心灰意冷。隨後翁同龢將康有為引薦給了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今年二十八歲,在三年前他衝動地支持甲午戰爭最後慘遭失敗,他心虛地將腦袋紮進了地下,將所有的罪過全都推卸給了李鴻章。如今三年過去了,光緒的情緒慢慢恢複了,在帝黨的支持下,光緒皇帝重燃雄心壯誌,開始逐漸變法。不過光緒皇帝始終有一個心結,那就是無論他怎麼努力,都始終被慈禧太後遏製,他就像是被拴著鏈子的狼一樣,隻有掙脫鏈子才能夠真正的君臨天下。可是憑著翁同龢、楊深秀、宋伯魯、王照、徐致靖、張蔭恒這些文職官員或者低級官員不能成事,所以他才在翁同龢的建議下重賞曹躍,意圖拉攏曹躍到帝黨之中。但後黨反應也非常迅速,給曹躍的封賞更甚。

光緒的新政受到眾多守舊官員的阻止,而支持他的帝黨力量太小,翁同龢年紀大了,在朝堂之中漸漸不敵後黨官員,他需要新的力量支持。

但是光緒召見康有為卻又受到了守舊派王公大臣的反對,軍機處名義上的領班大臣恭王直接找到光緒皇帝,要求他不要召見康有為。

軍機處實際領班大臣雖然是翁同龢,但名義領班大臣卻是恭王奕?。當年道光皇帝臨終之前,曾經考慮是立自己的四子奕詝還是六子奕?,最後他以奕詝老成持重為理由,決定立奕詝為帝,是為鹹豐。鹹豐死後,慈禧在奕?的支持下,誅殺鹹豐皇帝的八大顧命大臣,史稱辛酉政變。奕?算是曆經了道光、鹹豐、同治和光緒四朝而不倒,所以奕?又被人稱做鬼子六,他也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領袖,近幾年歲數大了老眼昏花隻能做一個名義上的領班大臣。

不過奕?雖然一直在家養病,可他的話還是非常重要的,他出麵阻止光緒,警告光緒,這個康有為不是良人,如果召見了他,衝動的光緒必定會被康有為的妄言所影響,犯下的錯,甚至有可能丟了命。(由此可見鬼子六奕?看人預事極準)

光緒帝本來做好準備召見康有為了,但被奕?一番警告之後有些害怕了,回到後宮之後皺眉不展。光緒的寵妃珍妃見狀之後鼓勵光緒皇帝變法,萬勿因為一些人的阻礙而喪失信心,維新變法利在千秋,想一想聖祖爺康熙,若是事事聽從老太後的,哪還有康乾盛世。

珍妃的鼓勵讓光緒重新振作起來,決定不聽從奕?的話,召見康有為。但皇帝召見康有為並不符合皇帝召見朝臣的禮製,在翁同龢的建議下,光緒以請康有為講解儒學為借口召見。但隨後又遭到奕?等人的反對,他們知道光緒召見康有為的目的是聽他宣揚變法維新,於是宣稱必須對康有為進行一番考校,以考校康有為為借口阻止康有為覲見。

考校地點在總理各國領事衙門,考校者為總理衙門大臣榮祿、直隸總督李鴻章、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翁同龢、刑部尚書廖恒壽、戶部侍郎軍機大臣張蔭恒。眾人名義上考校的是儒學,實際上考校的是康有為的維新觀點到底對大清是有益還是有害。

其中李鴻章算是裁判,既不反對也不支持維新,翁同龢與張蔭恒是支持維新,而榮祿與廖恒壽算是反對變法,榮祿是堅決反對,廖恒壽是因身為後黨為了反對而反對。

豈料到康有為在總理衙門舌戰榮祿大獲全勝,一席銳利言辭直說的榮祿無話可說,也許是興之所至,康有為妄人的心理作祟,加過把在場的各個大臣全都訓斥了一番,說他們素餐屍位雲雲。康有為雖然辯論贏了,可是卻也得罪了榮祿,羞辱了在座諸位,失去了覲見光緒皇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