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山的盡興之辭其實有點言不由衷,隨州的“鄂北明珠”之譽可不是吹的,兩天哪能盡興呢?他們之所以在10月3日就返回郢州,除了不想占用夏軍太多的假日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郢州東鑫旅行社經理趙龍在催促吳玫回去,說是武漢總公司的老總要召見她。而且,王蘭和王英也掛念著才上高三的兒子,心裏有事怎麼能玩的暢快呢?另外,楊滿倉老兩口年事稍高,兩天的遊玩已感到疲憊,也想回家休息。
從隨州回郢州,要從大洪山的邊緣通過。蜿蜒曲折的山路在車輪下延伸,從車窗朝兩旁望去,座座小山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翠綠,就像上天用一塊塊巨大的翡翠裝點著人間。清新的空氣好似被看不見的神器過濾了,沒有一點混濁,陽光下也看不到一絲塵埃。
張小山駕駛著“大奔”順著山勢起伏而行,車速適當而均勻。為了呼吸新鮮空氣,他降下了車窗玻璃,彌漫著香甜味道的山野氣息充斥著每個人的肺部,是那麼舒爽愜意。
“三弟,往雲嶺村的路口過了嗎?”副駕駛座上的楊滿倉問道,山風吹來,他的精神好了許多。回郢州要經過張家集鎮,楊滿倉想起有一段時間沒和小團隊資助的貧困學生蔣小芳見麵了,她的家不就在張家集鎮雲嶺村嗎?
“大哥是想去看小芳吧?我們現在剛進入張家集路 段,離到她家的路口還有一段距離,大概上十分鍾就到了。”張小山明白楊滿倉問話的目的。
楊滿倉正要說話,電話突然響了。他接過來電,吳玫甜甜的聲音從電話裏傳出:“大哥,我們順道去看看小芳吧,我想她了。”
“好啊!我們想到一塊了。”楊滿倉從後視鏡裏看了看後麵不遠處大牛駕駛的“比亞迪”,笑道。
正值國慶假期,小芳正在家裏幫父親蔣大樹整理香菇筒子,看見遠處兩輛小轎車一前一後朝自己家駛來,高興地叫道:“爸爸,吳玫姐姐他們來了!”
蔣大樹舉目一望,可不是嗎?他手足無措地吩咐小芳道:“傻丫頭,還愣著幹什麼?快去把家裏的凳子都搬出來。”雖然他知道楊滿倉等人都不嫌棄他家裏的寒磣,卻明白屋外的空氣要比屋裏好,城裏人都稀罕咱山裏的新鮮空氣,哪能讓客人去聞咱屋裏的黴味呢?
說話間,小車已經緩緩駕近。小芳顧不得搬凳子,跑過去拉住了剛剛下車的吳玫的手,姐姐長姐姐短地叫個不停。等到其他人都下車了,嘴甜的她又“伯伯、叔叔、大爺、大媽”地叫了個遍,直接就把吳玫的輩份降了下來。
小芳的媽媽田春花聽見屋外汽車響,知道來了貴客,硬撐著從床上起來,走出了屋。她和蔣大樹並排站著,麵帶微笑地看著小芳和客人們親如一家地說笑著,精神好了許多。
“小芳,快搬凳子給恩人們坐。”蔣大樹邊說邊走上前來和客人打招呼。
“老弟,快別說什麼恩人,見外了!也別搬凳子了,我們來看看小芳和你們全家,站一會兒就走了。你和弟妹身體都好吧?在忙些什麼呢?”楊滿倉親切地問。
“托您們的福,都還好。今天翻撿一下香菇筒子,順便灑點水。”蔣大樹指著香菇棚裏的菇木說。
大家關心地走進菇棚,蔣大樹和小芳剛剛給菇木翻了堆,灑了水,一股略帶腐殖卻又並不難聞的氣味撲麵而來。
張小山湊近菇木,用手指輕輕毃擊菇木樹皮,菇木發出低濁的聲音。他又仔細看了看,聞了聞,笑著對蔣大樹說:“我聞到了香菇味。大樹,恭喜你,菇木裏的菌絲發育得不錯,不久就要出菇了。”
“是啊,下個月頭就能看見菇蕾了,到時就要起架、出菇了。”蔣大樹一聽就知道張小山是行家,好似遇到了知音,格外高興。
“三哥,這你也懂啊?快給我們普及一下香菇知識吧!”吳玫興奮地說。
“這有什麼啊,多看書,多學習就知道了。”張小山一邊表示著謙虛,一邊還是忍不住介紹起來:“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國特產之一,在民間素有‘山珍’之稱。它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真菌界,傘菌目,口蘑科,香菇屬。香菇栽培始源於中國,至今已有800年以上的曆史。早在宋朝,浙江慶元縣龍岩村的農民吳三公發明了砍花栽培法,後擴散全國,並經僧人交往傳入日本。香菇的砍花栽培源於中國,現行的段木純菌絲接種栽培則源於日本。至1989年,我國香菇總產首次超過日本,一躍成為世界香菇生產第一大國。
香菇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素有‘植物皇後’美譽。大量實踐證明,香菇中有一種稱著香菇多糖的葡聚糖,能增強細胞免疫能力,從而抑製癌細胞的生長。香菇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提高機體適應力,因而對糖尿病、肺結核、傳染性肝炎、神經炎等起治療作用,又可用於預防治療感冒、消化不良、便秘、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等。”
“哇,香菇還有這麼多好處!爸,我們家要多多種了送給吳玫姐姐他們吃。”小芳高興地拉著爸爸的袖子說。
“好!好!我們家裏還有現成的,馬上就送!”蔣大樹滿口答應著。
“這可使不得,你們家辛辛苦苦種的香菇還要賣了錢補貼家用呢。”吳玫邊推辭,邊拉過小芳問道:“小芳,我要考考你,香菇筒子是用什麼木材做的呀?”
“我們家是用櫟樹做的。”這個問題難不到小芳。
“那為什麼不用鬆樹、柏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