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國寶(3 / 3)

公元前440年前後,統治曾(隨)國的諸侯王叫姬乙,也就是前麵所述的曾侯乙。這個曾侯乙個子不高,隻有1.62米左右,可他既是一位的音樂家,又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還是一位美食家。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賣一個關子,後文再為大家揭曉。

公元前433年,40多歲的曾侯乙病故了。楚惠王從西陽得到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後,為代父親向隨君的後裔表示不忘救難的恩情,特地為曾侯乙製作了鎛鍾作為祭器。

曾國雖小,君王的安葬卻不能馬虎。曾侯乙墓的槨室分為東、中、西、北四個室,槨室總麵積有190多平米,各室之間的底部都有一個門洞相通,其形製有點像現代住房的三室一廳。東室放置墓主人的主棺和8具陪葬棺,1具狗棺;中室放置青銅禮器、樂器,著名的曾侯乙編鍾就是在這裏出土的;西室放置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車馬器、竹簡等。

陪曾侯乙下葬的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共計15404件,其中青銅器多達6239件。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 件、大尊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鑒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4 件等。從陪葬鼎的數量可知,在曾侯乙生活的時代,自商周以來的禮樂製度已經遭到破壞,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因為先秦時代,對禮器的使用是有嚴格規定的,其中又以鼎的使用為核心內容。天子用鼎數最多,為九鼎,諸侯七鼎,大夫、士人又逐層遞減。曾侯乙墓中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明顯僭越了諸侯能享有的鼎數,已近於天子之製。

話說回來,為什麼先前說曾侯乙是音樂家呢?這是因為陪葬品中有著大量的樂器,這些樂器按演奏方法可分為打擊樂、彈撥樂和吹奏樂三類。打擊樂有鼓、編鍾、編磬,最珍貴的樂器曾侯乙編鍾,是已知的當時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鍾;彈撥樂有五弦琴、十弦琴和瑟;吹奏樂有篪、排簫和笙。而且,數量龐多的樂器如鍾磬銘文中有大量樂理樂律銘文,顯示了曾侯乙生前對於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的重視程度。除樂器外,21具陪葬棺中殉葬的全部都是歌舞樂妓。所以說,曾侯乙還真是一位音樂狂人呐!

為什麼說曾侯乙又是軍事家呢?那是因為曾侯乙墓萬件陪葬物中以車馬兵器最多,其種類之全、數量之眾、綜合功能之強,前所未見。其中射遠兵器居多,長杆兵器尤為特殊,且有極為罕見的矛狀車軎,這些都是用於車戰的武器裝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長車戰的軍事家和指揮官。

從曾侯乙的“口晗”,可以推測他還是美食家。古代王侯死後,嘴裏麵都要含玉,稱為“口晗”。曾侯乙也不例外,而且他口中含的美食與眾不同、數量眾多,豬、牛、羊、魚樣樣齊全,這些玉最大的像黃豆,最小的隻有米粒大小。這裏,有必要說一下曾侯乙墓又一國寶級陪葬品“青銅冰鑒”,它通高61.5厘米、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這個青銅冰鑒是做什麼用的呢?原來它是曾侯乙用來冰(溫)酒的器具。它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而且曾侯乙還是古今中國人最早拿金飯碗的人呢,因為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器物裏麵有一款文物“雲紋金盞”,金盞高11厘米、口徑15.1厘米,重2156克,蓋麵和盞口下飾雲紋、綯紋、勾連雷紋、蟠螭紋等。盞內還放置有長13厘米、重56.45克的金漏匙一件。據專家認定,這可是中國最早的金器日用飯碗。所有這些,都表明曾侯乙生前的生活那是非常的奢侈,死後也要繼續享用這些美食和高檔器物。

說到這裏,小小的曾國之君曾侯乙的形象應該從曆史的煙雲中浮現出來了。當然,這還要歸功於考古工作者對曾侯乙墓的辛勤發掘,對出土文物的精心嗬護,是出土的珍貴文物還原了曆史,是考古學家們使這種還原成為可能。

告別了曾侯乙,告別了小王,夏軍又熱情地將大家請到了山莊酒家,他要為老同學及郢州的客人們舉行送別晚宴。

晚宴以隨州特色美食為主,其中一道美食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補上品。它是什麼呢?想知道嗎?請看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