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說一下曾侯乙編鍾的價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佛山球墨鑄鐵研究所、武漢工學院和哈爾濱科技大學等單位上百名科技人員通力協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攝影和掃找電鏡等現代技術手段,發現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銅、錫、鉛三種成份的最佳配方,以獲得優美的音色;掌握了鍾體大小,鍾壁厚薄與音高的嚴格比例,鑄造出不同音高的編製係列;設計了‘合瓦式’的獨特鍾形與複雜的鍾腔結構,形成了奇妙的一鍾雙音和優美的旋律。這套編鍾的全部音域貫穿五個半八度組,高音、低音明顯,中間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由於有了完備的中間音,所以能在任何一個音上靈活自如地旋宮轉調。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的高超,也顯示春秋戰國時我國音樂已發展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曾侯乙墓編鍾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編鍾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高度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1978年8月1日,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鍾,重新向世人發出了它那浪漫的千古絕響。編鍾演奏以《東方紅》為開篇,接著是古曲《楚殤》、外國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最後以《國際歌》的樂曲為落幕。”
高館長介紹完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樂器群,縱然是他天天陪伴著這些國寶的“替身”,仍然顯得心情激動。聽講的人們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為編鍾這個中國古代高度文明的印證者感到興奮、振奮乃至亢奮。
這不,亢奮的劉偉拿起長長的演奏棒準備敲擊下層最大的鎛鍾,可能是近半年的閱曆起了作用,他猶豫了一下,征詢地問:“高館長,我能試敲一下嗎?”
“敲吧,夏總的客人,可以隨便敲。”高館長大度地表態。好在這些編鍾是複製品,不是原件,否則,他的表態就不可能這麼大度了。
聽見夏總表了態,劉偉放心地敲擊起來。他一帶頭,其他人也紛紛仿效,當起臨時的編鍾演奏員來。咱大中國的從眾心態可真是根深蒂固啊。
美女教授孫豔天生有著探究未知的精神,體驗了編鍾的神奇後,又提出要去參觀出土編鍾的曾侯乙墓。
博物館和曾侯乙墓同處隨州城西約二公裏的擂鼓墩,二者毗鄰,夏軍便帶領眾人步行前往。
在綠樹成蔭的景區公路上,夏軍邊走邊說:“參觀曾侯乙墓有必要先說一下墓主曾侯乙,他姓姬名乙,生卒年不詳,是戰國時期南方小國曾的國君。從楚惠王送給他的那件青銅鎛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過對其屍骸的碳14測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間,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應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成為諸侯王,在位約三十年。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死後,他被埋葬在擂鼓墩這處依山傍水,風水絕佳的寶地。”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擂鼓墩呢?有什麼典故嗎?”張小山問道。
“傳說在戰國時期,楚莊王為平息宰相鬥越椒的叛亂,親自在此擂鼓,指揮軍隊作戰,將士奮力搏殺,一舉而平叛亂。因為這場惡戰,擂鼓墩的名字流傳至今。”夏軍的回答簡潔明了,他早已成了隨州通。
說話間,曾侯乙墓到了。這次,夏軍專門請了一位女導遊來為大家講解。
女導遊自我介紹姓王,讓大家叫她小王。“我們的墓主人是真正的大王,我這個小王可不是女王,隻是剛好姓王而已!”她風趣地說。
小王的導遊講解將人們帶入了曆史,時光之機迅速倒帶,將畫麵定格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戰國早期。
彼時,尚屬於中國曆史上的東周朝代,由於東周朝庭采取錯誤的國策,將國土陸續不斷地分封給子孫乃至大臣,最後的結果是眾多各自為政的諸侯國將全部國土割據一空,連周王室自己都沒有了立足之地,寄居於諸侯的地盤苟延殘喘,名存實亡。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稱戰國。
如果翻開當時東周的版圖,會發現在漢水以東,大別山以西有一個不大的曾國。曾國在曆史上沒有任何資料記載,據考證,曾國其實就是《左傳》裏提到的隨國,曾,隨是一國兩名。《左傳》說隨國是周朝封在南方最大的同姓方國,所謂“漢東之國隨為大”,其地位與作用有些像周王室在江漢地區的總代理。我們可以看到,曾國和楚國相鄰,很多史跡都與楚國有關。楚國為了進取中原,實行擴張政策,隨國是其中最主要的對象。後來經過一係列的變故,隨國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國。
說起楚、隨兩國,還有一段軼事,那就是楚昭王曾經避難於隨國。楚昭王十年即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和其胞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國,大獲全勝,最後攻破楚國的都城郢。破城之時,楚昭王逃走,奔至雲夢澤時,被吳軍射傷。楚昭王逃到鄖國,鄖國國君的弟弟認為楚昭王不仁不義,要殺他。於是楚昭王又急忙逃到隨國,吳王闔閭隨後率兵而至。隨侯緊閉城門,調兵遣將,嚴陣以待。吳王闔閭在城下對隨侯說,周天子的子孫,分封在江漢流域的都被楚國滅掉了,隨國遲早也會被楚國滅掉的,你還是早點把楚王交出來,讓我殺掉他。隨侯堅決不肯,說:‘隨國與楚國是友國,你不要再說了,楚昭王不在隨國,他已經逃走了。’吳王沒法,隻好帶兵離開了隨國。楚昭王由此逃過一劫,心中充滿了對隨侯的無盡感激。隨後楚國援軍秦軍趕到,大敗吳軍,夫概見大勢已去,撤兵歸國,自立為王。吳王闔閭得知這一消息後,慌忙帶兵離開郢都回到吳國。楚昭王回國複位,下令楚、隨世代友好,不相攻伐。隨國在吳國大軍壓境的情境下保護楚昭王的故事,是曆史上一個不背盟誓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