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認為,鳥是天上的使者,鳥送來的那就是天賜的,天賜的當然是拯救人類的好東西。他將剩下的幾十粒放在手中揉搓了一下,埋在了土壤裏,後來竟長成了一片。穀粒收獲後,他高興地告訴部落人民,這穀物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饑餓,將是他們今後的主要食物。於是,他教人放火燒山,用石斧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植穀物。
炎帝神農從這裏得到啟發:穀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果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那時,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天穀’、‘地穀’、‘懸穀’、‘風穀’、‘水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炎帝神農的第二大功績是嚐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嚐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炎帝神農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時,人們除了要向自然界索取食物,以保證生存繁衍外,還要應對疾病和傷痛,因為它們對人類的威脅最大。由於無醫無藥,人們常常因疾病和受傷而過早離開人世。炎帝神農通過觀察,發現一些動物在生病或受傷後,會啃吃一些草木進行自救。於是,他便開始親嚐百草,辨別它們的甘、苦、辛、辣,研究它們的溫、寒、平、熱,了解它們的功效和藥性,用以解除黎民的疾苦。
為嚐百草,神農曾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其足跡也踏遍華中、華南、中原諸地。有一天,他帶著部落眾人向鄂西北的深山老林進發,進得山來,滿山遍野的中草藥使炎帝神農心花怒放。天麻、靈芝,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許多名貴的中草藥,讓炎帝神農流連忘返。突然,一座陡峭的高山擋住了他們的去路。炎帝神農心想,越是名貴的藥材,越是生長在險要的地方。於是,他和部落成員一起,砍樹木、割藤條,靠著懸崖峭壁搭起一個架子,然後順著架子攀上了高山。後來,人們把炎帝神農搭架登山的地方叫做神農架,把炎帝神農清洗草藥的山溪稱為神農溪。”
戴著眼鏡的夏軍此時就是一個儒雅的學者,不知是誰在叫同伴:“快來聽,景區的領導親自在當導遊。”
張小山環顧四周,才發現原本十多人的隊伍一下子增加了不少,原來是遊客們被夏軍精彩的講解吸引住了,並把他當作了景區的領導。
幾十人圍繞著夏軍,跟著他一路走去。
一座由四頭健碩的水牛組成的石雕吸引了眾人的眼球,隻聽夏軍講道:“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四牛耕作石雕,四牛或昂首向前或埋頭耕耘,形象栩栩如生,可以說是我們紀念始祖炎帝神農‘首創農耕、馴養家畜’功績最恰當的表現形式。
先民們在狩獵的過程中,通過對動物習性進行觀察,區別出哪些是凶猛的,哪些是比較馴服的,便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馴服的動物慢慢飼養起來。而牛就是炎帝神農發現、馴養並用於農業生產的動物之一。在隨州淅河西花園和三裏崗冷皮埡遺址中考古專家就發現了最早的水牛骨骼。這正是始祖炎帝神農首創馴養家畜用作農耕的有力佐證。
自古相傳,炎帝神農氏為‘牛首人身’,這可能是因為牛是炎帝神農所在的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後世就神話傳說其是‘人身牛首’了。當然,這也是對炎帝神農馴養耕牛,首創農耕的形象紀念。
好,大家可以在這裏拍照留念,尤其是炒股的朋友,到了這裏沾到靈氣,你手中的股票一定會牛氣衝天,一路飆升。”
劉偉一聽四牛雕像還有這個功效,興奮地嚷嚷道:“師傅們,不,大哥大姐們,我們來拍幾張合影,也沾沾炎帝神牛的光!”他直接把這些水牛當作神牛了。
“劉偉,你還是這麼容易激動,看來謝麗還沒有把你的性格調教過來啊。”吳玫擔心劉偉影響郢州人的形象,拉著劉偉小聲說道。
吳玫說歸說,還是十分配合地把郢州小團隊的人員召集到牛像旁邊,大家站好位後,她便請夏軍幫忙拍照。夏軍的攝影技術也是一流,他幫小團隊拍攝的合影照後來掛到了楊滿倉大戶室的牆上。
從四牛雕像往前是九拱橋。橫架在烈山湖上的九拱橋用花崗岩、白砂岩、蘑菇石、上等青石構建而成。橋身有九個拱門,全長117米,也是九的倍數。史書記載,炎帝之母安登夢見七龍子有感生炎帝,所以,橋身和橋麵上雕刻著龍鳳相依、鳳舞龍翔的紋飾。九拱橋橫跨烈山湖兩岸,像一根紐帶一樣,溝通南北,溝通了炎黃子孫尋根拜祖之路,也連結了大家拜謁始祖虔誠之情。
在九拱橋上,夏軍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上古時期,烈山九嶺由九個怪物占據,為了人間安危,龍王的九個兒子下凡收服九怪,那晚雷雨交加,一道天雷劈來,把這個地方炸出一個大坑,大雨也淅瀝嘩啦下了整整一天,雨停之後,先民們走出洞穴,發現這裏已經成了一汪湖泊,湖水清澈見底,味道甘甜。因為山叫烈山,這個湖便自然被人們稱作‘烈山湖’了。也因了民間流傳的‘九龍降九怪’的故事,當地人又把這個地方叫做‘九龍山’。”
孫豔望著九拱橋下波光粼粼的烈山湖,思緒飛到了遠古,教授的思辨能力相當之強,馬上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她說:“造就烈山湖的是神奇的自然之力,而不是子虛烏有的九龍。在茹毛飲血的遠古時期,先民們靠自身的微薄之力和簡陋的工具與自然界作鬥爭時,一方麵逐步認識到人們的生產活動與某些自然現象的聯係,另一方麵又受著自然界的沉重壓迫,對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得不到正確的理解。於是,恐懼與希望交織在一起,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歪曲的顛倒的反映,把自然現象神化,原始宗教便從而產生。這個時期的宗教特征是萬物有靈,也就是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像我國對龍的崇拜,印度對牛的崇拜,都源於這個時期。”
對美女教授的延伸講解,大家齊聲叫好,劉偉還情不自禁鼓起掌來,他的心裏已經在盤算著如何拜教授為師了。
跨過九拱橋,一座似一團烈火的奇特建築又把眾人吸引住了。不待他人詢問,夏軍開口講道:“大家看前麵這個建築,是不是像一個‘火’字?這便是聖火台。燧人氏‘鑽木取火’後,炎帝神農‘修火之利’,把火廣泛運用於生產、生活之中,炎帝率領先民在刀耕火種的時候,發現一些燒死的野獸吃起來味道比生吃要可口多了,便發明了用火烹製食物,後又發明燒製陶器等等。正因為炎帝神農善於取火、存火、用火,《帝國世紀》說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也因為火與太陽都給人間帶來光明和溫暖,特別是人民賴以為生的五穀更離不開太陽,民間便以太陽象征炎帝的功德,所以,炎帝也被奉為‘赤帝’、‘太陽神’。大家知道嗎?一年一度的世界華人炎帝故裏尋根節開幕式的火種就取自聖火台。數千年來,華夏子孫,薪火相傳,以他們的聰明才智締造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聖火台底座為正方形,上端刻有火焰圖騰,底座周邊刻有龍騰雕紋,相傳有神龍相守,供奉華夏最初之火種。很多華人朋友遊覽到這裏,都會從聖火台的底座穿過,他們說:聖火台中走一走,紅紅火火全都有。現在我們也穿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