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興隆塔影(3 / 3)

地宮不得而入,張春桃等人隻得念著阿彌陀佛朝著不知藏在何處的佛舍利施禮。

禮畢,大家在張春茹的帶領下進入古塔內設磚梯,沿右方向螺旋式塔梯盤旋而上,二層以上設圈形回廊,按左方向環繞一周可憑窗依門,向四麵八方眺望。共有146級右螺旋式磚梯上至七層平台。出七層塔門上平台,原塔門為木門,現僅有石門枕和轉扇。八層以上為六層空心式磚塔,原有木樓梯可直上塔頂。塔頂上有墨綠色琉璃瓷釉返蓮葉,是由八角四塊組成,中間是黃瓷釉琉璃葫蘆形風火球寶刹。圍繞八層塔身的兩米寬磚砌平台上,邊沿有精雕靈芝寶瓶式石欄杆。遊人憑欄遠眺,古城景色極為壯觀。東望泗河如玉帶,遠看曲阜大成殿上的黃琉璃瓦,金光閃閃;西望嵫陽山,可見山頂上鬆柏環繞著的太元觀奎星樓。

張春茹手指在晴日的陽光映射下若隱若現的奎星樓,微笑著說:“我給大家吟誦一首古詩吧:

崢嶸塔與白雲齊,影落靈光古殿低。

翠色獨凝洙水北,風聲遙應岱峰西。

碧苔漸蝕開皇字,黃絹猶留學士題。

多少徘徊遊子意,憑高閑數暮鴉棲。

這首描寫興隆塔的古詩就是根據我們眼前的景象而來。據說,每當夏至天氣晴好時,初升的太陽照在塔上,其塔影可映到嵫山奎星樓上。明清兩朝,都把‘興隆塔影’作為滋陽八景之一。究其原因一是當年空氣清晰,能見度高,二是原來塔下邊,城鄉大多為低矮的草房和田野。”

吳玫聽著張春茹充滿詩情畫意的講解,暗暗佩服其解說功底,更引起了她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她問道:“春茹妹妹,這座塔的上麵六層為什麼比下麵的七層明顯小巧很多呢?”

原來,興隆塔的形製頗為奇特,全塔共十三層,塔身逐層遞減,但最上六層卻驟然縮減,就好像在一座未完工的塔上又修建了一座小很多的塔。故吳玫有此一問。

“吳姐問得好。這個問題說起來話長,興隆塔屢毀屢建,隋朝時期的塔因是木塔,並沒有保存多久,宋代又在原址上重建了磚塔,這兩座塔都是十三層舍利佛塔。為什麼要建十三層呢?據佛典記載:為佛造塔,有嚴格的法則。《大般涅槃經》曰:‘佛告阿難,佛般涅槃荼毗既訖,一切四眾收取舍利,置七寶瓶。當於拘屍那伽城內四衢道中起七寶塔,高十三層,上有相輪。’十三層佛塔的下七層,象征‘七級浮圖’,上六層代表佛教的‘六道經’或‘六道輪迴’。”

眾人安靜地聽著,張春茹繼續說:“宋代重修的寶塔建成六百年之後,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即公曆1668年7月25日夜,發生了以山東莒縣、郯城為中心的特大強烈地震,震中震級為8.5級,是有曆史記載以來,我國東部最強烈的一次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兗州距震中直線距離僅百餘公裏,受災極為嚴重,興隆寺和興隆塔在這次強震中被完全震毀。康熙三十一年動工重建興隆塔,至康熙五十九年竣工。長達二十八年的重建工程,說明其中間是時建時停的。這主要是因為天災人禍,如在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一年前後十幾年裏,兗州地區連續發生大水災和大饑疫,大災之年民不聊生,因此興隆塔建了一半後無奈停工近20年。康熙五十七年夏天,在興隆塔下半部七層塔體之上,重修上半部的工程才開工。二年之後,重修寶塔工程竣工。後修的興隆塔上半部因經費不足,改小了形製。如果建築經費充足的話,按逐層遞減法往上砌,此塔將高達六十多米,而不是現在的五十四米。但正因為這樣,興隆塔才有了粗細分明的上下兩部分,下七層高40米,雄渾碩大;上六層高14米,挺秀玲瓏,形成了‘塔上塔’和‘子母塔’的奇觀,這也是中國古塔建築史上唯一的珍例。”

欣賞完雄偉而精巧的“子母塔”和塔體上精美的磚雕等人文古跡,大家走出寶塔,張春茹還在意猶未盡地構想著興隆文化園的藍圖以及如果佛祖舍利子出土時該會帶來多大的轟動效應,並再次誠邀湖北郢州的客人屆時前來重遊。

在張春桃等人的答謝聲中,李斌的手機鈴聲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