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隆中借智(2 / 3)

“我還嫌我的貢獻不夠大呢。這點錢雖說是準備做慈善,也是在為我自己積德啊。”說到積德,受夫人張春桃信佛影響,對佛教也有心得的楊滿倉侃侃而談起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現在拿點錢出來是舍,佛祖因此保佑我炒股盈利就是得。佛家說得好,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放下,便得自在。用我們俗人的話來講,舍是付出,是投入;得是收獲,是回報。所以,我為自己積德,內心裏還是想求得回報。生活在世上的人,很難免俗啊!”

“話雖這麼說,貢獻就是貢獻,是誰都抹殺不了的。我所知道的香港實業家、慈善家霍英東先生,現在已經80歲了,他對慈善事業的貢獻十分巨大,他現在什麼都不缺了,年紀也大了,他還想得到什麼呢?據我所知,他數十年裏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在推動祖國教育、醫療衛生、山區扶貧、體育發展等方麵,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說他普濟天下都不為過。像霍英東先生這樣的人,值得我們學習啊!”大牛也感慨地說。

“誰說不是呢?我就很崇敬霍英東先生。我們小小的慈善基金,望其項背都做不到啊!”楊滿倉大有壯誌難酬之感。

“放心,滿倉兄。我們的慈善基金會不斷發展壯大的。對了,你現在輕倉了,下一步有什麼打算呢?”大牛問。

楊滿倉想了想,說:“我估計明年春節之前,大盤難有起色,不宜操作。我這次重倉長安汽車,雖說最終盈利了,但天天看盤,身心也被莊家折磨的夠嗆。因此,我想出去遊玩一下,散散心。小山我肯定要叫上的,不知你有沒有興趣一同行動。”

“目的地確定了嗎?”大牛問。

“還沒有。你有什麼建議嗎?”

“現在是寒冬季節,不宜出遠門。我建議五人小團隊就近到襄陽古隆中去遊覽一下,既是散心,又可借借孔明先生的智慧。”大牛笑著說。

楊滿倉也笑道:“這個主意好!說走就走,明天出發。借了孔明先生的智慧後,我們就地開個諸葛亮會,總結今年,展望明年。”

三、三顧堂

大雪時下時停,與太陽躲著迷藏。傍晚,太陽躲到了地球後麵,雪花又開始飄舞,大有“都城十日雪,庭戶皓已盈”之勢。

數九寒天也罷,十日大雪也罷,張小山不僅沒有寒夜難熬之感,反而十分自在愜意。買了長安汽車的股票以後,托“長安”二字之靈氣,賬戶不僅從沒有虧過,好像日日還在增長,因他不想做T,也不想做高拋抵吸的波段,在股票上也就不用操什麼心了。家庭,妻賢子孝,也沒什麼不如意之處。唯一想起來有點心煩的是工作崗位沒了,不知要待崗到何時,但想到炒股賺的錢比正常上班掙的工資多幾倍,那點煩惱也就煙消雲散了。

因此,張小山現在最大的愛好就是讀閑書了。雪夜擁衾而臥,手捧托翁的《戰爭與和平》,一個個文字精靈一般躍入眼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眼前活靈活現,一個個鐵馬冰河的場景讓人熱血沸騰。

“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沉浸在托爾斯泰所營造的廣闊的精神與永恒中的張小山,身心俱暖,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完全忘記了時空。突然,與托翁的心靈溝通被人打斷,不是美人在含怒奪燈,而是床頭的電話鈴聲響了。

“小山,休息了嗎?明天有什麼安排嗎?”打來電話的是楊滿倉,聽到張小山沒有的回複後,他接著說:“看書不要太晚了,早點休息啊。明早8點我來接你到古隆中去遊玩。”關係親密後,說話也隨便了。

已經睡下的王蘭嘀咕到:“這個楊大哥怎麼知道你還在看書呢?真神了。”

“人家不神怎麼能成大戶呢?”張小山笑著放下書本,鑽進了溫香軟玉的被窩。

第二天,當第一縷陽光從東方天際如金箭般噴射而出的時候,張小山的晨練已經結束。雪後的空氣是那麼清新純淨,讓人有如置身氧吧之中。氣溫並不十分低,地麵的積雪正在慢慢消融。八時整,楊滿倉的“大奔”準時到達,時間觀念在其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什麼是高素質,這就是啊!張小山感慨地想。

看見張小山走向汽車,楊滿倉從駕駛員座位下來,坐到了副駕駛。

張小山坐進駕駛室,“大奔”輕快地滑出小區,車輪碾過路麵鬆軟的積雪,發出愉快的沙沙聲。

“大哥,還有誰去啊?”張小山問。

“我們現在去大牛公司,把他和吳玫、劉偉都帶上。”楊滿倉回答。“這次除了遊覽古隆中,我們五人還要開一個諸葛亮會,商討來年的投資方略。”

隆中風景區位於與郢州毗鄰的襄樊市,包括古隆中、水鏡莊、承恩寺等景區。五人小團隊選擇初雪後遊覽,實踐證明很明智。氣溫未低至道路冰封,遊人未多至摩肩接蹱,且好一派雪國風光,真好似:“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鬆蘿萬朵銀。”(唐.元稹)

給張小山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三顧堂”,劉備三顧茅廬誠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在這裏形象再現。諸葛亮隱居的草廬外,佇立著關羽、張飛和三匹戰馬,張飛焦躁不安,關羽捋須沉思。草廬內,諸葛亮與劉備正進行著流傳千古的“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立足,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喜好詩詞對聯的張小山還特別留意了“三顧堂”大門兩邊的對聯。他知道,許多名勝古跡的對聯都是名家所寫所書,涵義深遠,書法亦是一絕。這些對聯中往往包含著很多曆史知識,表達了後人對前人的評價和認識。

且看“三顧堂”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不正是後人對諸葛亮卓越才能和耿耿忠心的高度讚許嗎?

吳玫見張小山邊吟誦對聯,邊頻頻點頭,便問:“小山哥,這副對聯是什麼意思呢?”也不知她什麼時候把“張哥”的稱呼改成更為親昵的“小山哥”了。

張小山解釋道:“上聯中的兩表是指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他的這兩篇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表達了其一片忠誠之心,是對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的最好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