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這小子,還真有點兒急智。不過有些話還真不能由張華來說,那就成了王婆賣過自賣自誇了。

不過這征兵還真是不像自己以前想的那麼簡單。直到幾天後,張華在多日的征兵中才發現,隻要是過不下去日子的,應征都是很容易的。而自家的佃農之所以剛開始不太積極,就是因為自己給他們留了糧食,日子還過的去,而自己也沒有逼迫他們。

“大人,快到了。”前麵俘虜的提醒把張華從思考中拉回了現實。原來距離目的地隻有一裏地左右了。

張華於是命令整隊。一路上這隻由散漫慣了的士兵和農民組成的隊伍簡直慘不忍睹。張華和鄧虎約束他們不要掉隊,不要散的太開,就沒有功夫再組織隊形了。畢竟還沒有訓練。張華這樣安慰自己。不過也提醒自己,訓練也要快些開始了。

十幾裏路,張華命令他們休息了一次。其實對於這些青年農民來說,走十幾裏路還是不在話下的。但張華就有些吃不消了,就命令全隊休息。還好鞋子合腳。不然非磨出血不可。

但是快要臨敵的時候,就不能放任他們再這麼散漫了。雖然這隻是一次理論上不會有危險的收編任務,但是小心一些總歸是好的。張華命令長槍手站中間,一邊兩個刀盾手,他和鄧虎押著俘虜走在一邊。然後一起向前。

張華沒有分兵。這宅院的牆都不高,如果想翻牆的話是防不過來的。況且張華隻有12人的部隊。

可是這隊伍走的真是慘不忍睹。有的快有的慢就不說了。有人不停的把武器左手換右手,在右手換左手;有的東張西望;有的交頭接耳;甚至有的停下來撓撓腿。整個隊伍就在張華和鄧虎的不斷訓斥中前進。戚繼光的著作中說過,軍隊在戰場上前進,一定要小步走,然後十步一調整。張華這隻隊伍,每走一步都會亂。

張華終於理解了為什麼每逢軍訓都要首先練習隊列。任何時代的戰爭,要想取勝,基礎就是訓練有素的士兵,對於常規戰法極為熟悉的士兵。而冷兵器時代,士兵無非就是騎兵和步兵。張華沒有練騎兵的條件,隻有訓練基於步兵基礎上的各式兵種。而步兵戰術在平原地帶最常見的就是方陣。由槍盾兵為隊伍核心和其他兵種的依托,刀盾兵在近戰中保護槍盾兵,再由火銃兵或弓箭手炮手實現遠程傷害的輸出。

多年來人們一直有一個誤區,認為在進入火器時代的明末,火器就能決定一切。實則不然。火器在明末的發展水平,還遠未達到後世在攻擊途中殲敵大部的攻擊水平。此時大部分火器臨敵不過一發,某種意義上還不如弓箭(臨敵不過三矢),就算是排成五列依次射擊,火銃明火點燃的特性也使得火力密度較低,隻能是盡量多的殺傷敵人,導致量變,但仍然無法引發質變。

其實明軍在這一時期很多戰鬥中大部分殺傷效果都是由火器造成的,但戰鬥依然依然失敗了。雖然有火器製造和使用上的諸多問題,但根本原因還是槍盾兵和刀盾兵在肉搏中的失利。當然,這裏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

也就是說,如果對方一千人前來攻擊,哪怕火銃打掉對方九百人,而剩下的一百人仍然衝上了陣地,此時如果己方的方陣擋不住對方,結果還是失敗。因為戰鬥勝負不是看死傷人數,而是看是否達到目標以及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合算。那麼對方奪取了陣地,不管對方是否完勝,己方已然是失敗了。

說的更直白一些,在這個時代,火器的作用隻是錦上添花,是輔助作用,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肉搏兵種。當然守城戰是個例外,大部分是火力與血肉的交換。

在野戰中,明代火器兵取得的最好戰果是在薩爾滸一戰,戚家軍的後人在打光了所有彈藥之後全軍覆沒。那麼是不是再給他們足夠的彈藥就可以了麼?不是的。有多次後金軍都突破了銃手的防線,是配合的‘白杆兵’堵上了缺口,否則戚家軍根本堅持不到彈盡。

一半是帝國最訓練有素的火器兵,另一半是帝國最精銳的山地步兵。但是這支千餘人的組合部隊是大明少有的精兵,由於製度和財政的原因,無法再造。

因此張華決定要有一支敢於而且善於肉搏的士兵。但看著身旁這隻部隊,隻是讓他火氣上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