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方式通常是孩子內心世界的直接反映,會不知不覺地透露出他內心的信息。父母要學會從他說話的方式中準確判斷他當時的心理狀態。
朋友楊成向我講起他小時候的一件事情。
楊成的父親是位軍人。受父親的影響,楊成說話簡潔,做事幹練,一句話能用一個字說的,從來不會用兩個字;一件事能用十分鍾做完,就不會用十分鍾零一秒。
因為這個原因,楊成上學後,上課回答老師的問題時,他的答案沒有一個多餘的字,平時也不會因貪玩而不寫作業。老師特別喜歡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他就是班裏的班長。
但楊成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做事情急於求成,為此吃了不少虧。比如作業太多時,即使很累,中間也絕不會休息,而是等寫完了再玩。因為隻圖快,有時他的作業中錯誤特別多。
有一次,楊成寫一篇作文,寫了好幾個開頭,都覺得不滿意。眼看他喜歡看的電視節目就要開始了,他開始浮躁。
母親勸他:“你剛才寫了其他作業,太累了,可以先看電視,然後再寫作文。”
楊成沒有答應,他說:“不寫完作業,我不會做其他事情的。”
但此時他的腦子好像故意和他作對,無論他怎麼努力,就是無法把作文的開頭寫好。他急得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煩躁地撕作文紙。
母親見狀,就提議道:“你寫的作文是描寫景物的。現在是春天,何不先到外麵轉轉,再用以前背誦的描寫景物的句子來寫?”
楊成還是不想離開桌前,母親就指著窗前花紅葉綠的桃樹讓他看,提示他:“春天來了,除了樹有變化,還有什麼?好好想一想。”
在母親的提示下,楊成漸漸開了竅,後來還走出院子,向田野裏望,很快有了思路。不到半個小時,就把作文寫了出來。
母親在看他寫好的作文時笑道:“嘿,你不但寫得好,還寫得很快。我就說嘛,以你的寫作才能,隻要不著急,事先組織好自己的語言,一定會寫出很棒的作文。”
在母親的引導、鼓勵下,楊成漸漸改掉了做事急於求成的毛病。
說話簡潔、果斷的孩子,性格熱情大方,做事有計劃性,從不拖泥帶水,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有時會因急於求成顯得毛躁。父母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幫助,除此以外還要多鼓勵、肯定他。
同事的女兒童心,今年上小學四年級,別看人小,卻特別會安慰人。但有一個缺點就是缺乏自覺性。
童心的話很多,特別喜歡在家裏人看電視時講。每次父母說她時,她就說:“我心裏知道這麼做不對,可我管不住自己的嘴啊。”
有一次,全家人在看電視,她又開始講話,母親提醒她很多次都不管用,她說:“我也不想打擾你們,可我不喜歡看這節目,要是嫌我煩,你們就不要看了,陪我說說話吧。”
等演她愛看的電視時,母親故意和父親大聲說話,童心很煩,說道:“好不容易等到我愛看的節目了,你們還說話吵我。”
母親用她的口吻說:“我們也不想打擾你,要是嫌煩就別看了,大家一起說說話多好。”
見童心撅著嘴不說話,父親說:“我們看電視時,你也是這樣做的。”接著話鋒一轉,鼓勵她道:“我們知道你善解人意,相信你以後不會再在家人看電視時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