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常常是焦慮的母親以及心不在焉的父親。做父親的,之所以會心不在焉,要麼是缺乏參與教育孩子的意識或能力,要麼就是想避開焦慮萬分的母親。
美國有個著名的時事新聞節目曾報道了非洲的某個禁獵區大象數量過剩的情況。科學家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小象移送至新的動物保護區。於是,人們便開始這樣行動了。小象來到了新地方,開始的時候,表現一切正常。可是過了約十年之後,其中一些小象長成了年輕的公象,他們居然開始襲擊並試圖殺死犀牛群,表現異常。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些大象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雄性榜樣示範,也就是沒有象爸爸的陪伴。盡管有不少人覺得一切的補救行為都來得太遲了,可是人們還是把這些年輕的公象運送到了有大量成年公象的區域。在成年公象的帶領下,年輕的大象逐漸懂得了秩序和紀律,之後再沒出現對其他動物的攻擊和殺戮行為。
由此看到,象爸爸在小象的成長過程中占據了多麼重要的位置,大象都如此,更何況人呢。父親參與教育孩子,能幫助孩子建立和運用“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父親參與進來,就能和孩子的母親一起,使孩子既懂得遵守秩序和紀律,又不會失去愛玩、活潑的天性。
父母的責任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成為環境的犧牲品,父母需要努力學習正確的教育方法。父母首先要學習的是有關兒童發展方麵的知識,要找到一些在目前體製下成功教育孩子的良師益友。如此,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才能了然於心。
在早期階段,男孩的學業普遍比不上女孩,所以很多男孩的父母在其小學階段都是憂心忡忡的。這時,倘若有年長一些的父母對男孩的父母予以肯定,讚同他們的教育方式,或者對他們在早期階段遇到的問題給予點撥,幫助他們保持一種豐盈心態,耐下心來,他們內心的焦慮感一定會減輕不少。
富有創造力的人常會有坎坷的成長經曆。坎坷本身並不能生成創造力,但是能讓人學會變通——變通則有助於創造力的產生。換句話說,為了讓孩子學會縝密思考、聰明判斷、嫻熟地處理各種困難,父母就得從自身做起,開始學習用這樣的方式思考、處理問題,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為了讓孩子學會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我們要改變教育方式,讓男孩身上蘊藏的創造力充分得到開發,使他們有朝一日能貢獻自己的力量。
2.1.8 創造力需要毅力
學鋼琴的苦與樂
我學習鋼琴的經曆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故事。我4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讓我上鋼琴課。我父親是在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雖然他深深喜愛古典音樂,卻沒有機會學習樂器,為此他時常因自己不會彈奏任何樂器而感到遺憾。所以,在我和妹妹出生後,我們就不得不學習樂器。
我至今還記得每周上鋼琴課時提心吊膽的樣子。被逼無奈的我每周都要進行長時間的技巧訓練和手指練習,那真是既無意義又煩悶的事情。我嚐試用各種方法逃避練習。我依然記得媽媽繞著龐大的鋼琴追我,試圖讓我坐下來練習的情景。還有許多次我藏在學校的樹叢裏,不願回家練琴。當我回家見到鋼琴老師時,她總是搖頭,知道我沒有練習她布置的作業,就用鉛筆打我的雙手,再要求我抄寫好多頁曲譜作為懲罰。
到加拿大求學後,我仍然被父母要求繼續學鋼琴,為了得到最高級的證書,我還要繼續上鋼琴練習課和音樂理論課。當時我已經打算好,一旦拿到最高級別證書,就立刻放棄鋼琴,再也不碰這個玩意兒了,從此永遠擺脫它給我帶來的痛苦。
在我考到第十級的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瘋狂地喜歡上了流行音樂,每周總是虔誠地收聽流行歌曲排行榜前40名的歌曲。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原來的鋼琴老師因為太忙,就把幾個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分派給她的兒子指導。我至今仍記得第一堂課的情形,他讓我告訴他我最喜歡的流行歌曲,接著他就在鋼琴上逐一彈奏這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他使我有機會練習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而不是那些古典的鋼琴奏鳴曲。之後我發現練習多年的彈奏技巧對我彈流行曲非常有用。由於已經有足夠的技巧,同學們花數小時才能拿下的歌曲,我僅用幾分鍾就會彈了。這激發了我主動練琴的積極性。同時,參與校園合唱隊和音樂劇,給我打開了關於百老彙歌劇和爵士歌曲的全新世界,我能夠自己演奏這些旋律,這實在太令人興奮了。
今天,我對父母當初強迫我學鋼琴充滿感激。現在,我的孩子們若想聽喜歡的流行歌曲,隻要告訴我,我就會到互聯網上搜尋曲譜,然後用鋼琴演奏給他們聽。實際上,尋找曲譜供我們的家庭樂隊練習已成了家人們在一起時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
一項實驗:陶藝作品與天分
上述這個聽起來冗長而毫無新鮮感可言的故事和創造力以及教育體製有什麼關係呢?我經常看到那種極其擅長自己的技藝或專業的人,他們不僅有天分和創造力,而且能夠勤勉自律地磨煉和完善自己的才能,以求做到最好。
美國的一個陶藝班進行過一項實驗。這個班的學生被一分為二:一半是最有天分的學生,另一半是剩下的學生。有天分的學生被要求規定時間內提交出他們所能創作出的最好的作品,關注的主要是質量;其他學生要求每天至少完成15件作品,隻看數量,不論質量。
到學期末,兩組學生的作品集中到一起,要求評審老師從中挑選出最好的作品。結果讓所有人大吃一驚,最好的作品居然全都出自天分較低的那一半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在於四個字——熟能生巧。天分較低的學生通過反複實驗,從錯誤中學會了什麼管用、什麼不管用,而天分較高的學生一門心思盯著質量,追求完美,結果他們沒有經曆過多少失誤,自然就不能像別人那樣從失誤中學到東西。
MIT的非正式校訓
MIT的非正式校訓是:努力工作努力玩。我們憑直覺就懂得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怎麼玩,他就不可能喜歡他的工作,他的努力也就堅持不了多久,或者無法產生長期的效果。令人吃驚的是,整個MIT有超過30%的學生是亞洲人。在東方文化裏,我們很早就知道隻有刻苦努力才可以精通某項技能。
不過,我的孩子的許多同齡人是在西方教育體係中長大的。在他們的初期成長過程中,沒有人要求他們掌握《九九乘法表》或知道如何閱讀,因為這些技藝強調重複性,乏味無趣。
在我的孩子們體驗過中西方兩種教育體係後,我有了自己的看法:想要讓孩子的創造力蓬勃發展,就必須讓這兩種表麵看來矛盾對立的體係相互融合,彼此平衡。
我要求孩子們刻苦學習,記住他們所學的漢語字詞或《九九乘法表》。與此同時,我也試著通過編一些有助學習的遊戲,使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趣。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帶點兒樂趣地完成一些重複性的記誦類學習任務,因為這是在為以後發揮創造力奠定基礎。
我的母親曾經多次告訴我,她不能回答我為什麼必須按她的要求去做事,但等我長大了,總有一天會感激她。有時,父母確實不能說明白為什麼有些東西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們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的孩子必須信任我們,按我們的要求去做。
雖然中國式教育擅長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獲得背誦和考試技巧,但我們在如何讓孩子始終帶著好奇心、探索心去看待世界,以及培養和發揮孩子的創造力等方麵,還要向西方學習。以下文字摘引自一個朋友寫給我的信:
創造力不僅跟藝術有關,它同涉及創造性的觀念的所有領域都有關,從科學、教育、醫學、谘詢、運動、娛樂、政府管理、音樂、商業、各種形式的藝術,到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麵——謀生、撫養孩子、培養愛好,一言以蔽之,創造力涉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孩子們要盡情地玩,他們比大人更加懂得怎樣玩,怎樣在玩中忘乎所以、樂此不疲。孩子的本性就是在玩的愉悅裏忘了自己。孩子們可以嬉笑不止、歡欣鼓舞、盡情玩耍,而大人就做不到這樣。因為孩子不必為生活的現實和隨著成年而來的責任而擔心發愁——當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對此有所準備後,那些責任會來的。其實全身心投入玩耍裏麵,具有創造性的觀念才會迸發出來。
跑步者高峰體驗與孩童純真
我為自己沒有放棄練習鋼琴而心懷感恩。現在,我時常在琴凳上坐好幾個小時,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樂中,常常還得要人提醒我該吃飯或該睡覺了。
長跑運動員都有過一種體驗:跑了頭幾公裏後會碰到一麵“牆”,到那裏他們開始想要放棄,因為實在是筋疲力盡了。然而,經驗豐富的長跑運動員都知道,如果堅持住,繼續跑,過了那麵“牆”,人就會有“跑步者高峰體驗”——愉快幸福感,這時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遺憾的是,許多尚在訓練中的人過早放棄了努力,從未有過“跑步者高峰體驗”。
身為父母,我們願意尋找鼓舞人心的資源,讓我們的孩子對超驗的存在有親身體驗的機會。我們可以讓他們接觸優美的音樂,帶他們觀看專業的運動比賽,或者讓他們接觸某一特殊藝術或活動的大師等。在他們的兒童時期,讓他們接觸各種各樣的活動和遊戲,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並激發相應的學習願望。
在我們想方設法教導他們形成勤奮學習的好習慣的同時,還有一項艱難的責任——保護他們寶貴的創造力,使之與勤奮學習的習慣保持平衡。這要求我們保護孩子的天真,因為天真在兒童身上自然地存在著,卻會隨著長大漸漸消失。
現在國內的教育體係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剝奪和抹殺孩子天真的精髓——信任、歡笑和快樂。由於過重的學習任務和過早地往孩子們的腦袋裏塞滿信息(我們還經常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做),他們的快樂和創造力被扼殺了。為了激發他們勤奮學習的勁頭、打好知識基礎,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學業壓力令他們受到恐懼和焦慮的折磨,有的父母還設定嚴格的界限,禁止他們嚐試新鮮事物,發展新鮮觀念。他們不被允許失敗,從而失去了從失敗中學會理解自然規律的機會。
增進自由的“漏鬥模式”
一些西方的教育人士對增進自由的“漏鬥模式”很熟悉:起初先給小孩以較少的自由,在他有了負責的行為、證明他值得信任後,再給他增加自由度,這樣操作起來更容易些。如果在他們已經習慣了放任自流後,再去剝奪他們的自由,難度就大得多。
國內的教育體係強調遵守紀律和刻苦努力。如果在時間上留出空當供孩子遊戲和休息,同時在維護孩子的自發性和好奇心上做出更多的努力,相信我們的教育就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了。
希望新一代的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兩種教育體係的優點,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下一代,讓他們在自己選定的職業中努力工作,在藝術、音樂、舞蹈、電影、文學、科學、管理、司法、教育、經濟、環境等方麵,為世界做出貢獻。
2.1.9 培養橫向思維能力
凱恩從小就對走迷宮、猜謎語、做數學題以及繞口令這些遊戲很感興趣。我們也經常陪他一起玩他感興趣的益智遊戲,並給他推薦各種書籍和資源以激發他的興趣。其中,凱恩最喜歡的是橫向思維遊戲。下文的內容是他從孩子的角度描述什麼是橫向思維,以及父母平時在家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橫向思維能力。
以下是凱恩的舉例:
一個男人正在一所戒備森嚴的監獄服刑並被嚴密監控著。一天他收到了妻子的一封來信。在信中,妻子詢問道:“我應當何時種後院的土豆?”男人很快回信道:“親愛的,不要在後院種土豆,因為那是我藏槍的地方!”不久之後,他又收到了妻子的一封來信:“有人將我們的後院翻了個底朝天,可是沒見到有槍的影子啊。”男人答道:“現在你可以種土豆了。”
這個故事算得上是對橫向思維法的形象詮釋。不同於批判性思維或分析思維,橫向思維側重於用有創意的方法解決問題。上述故事裏的那個男人,通過橫向思維,將耗時費力的日常問題以富有創意甚至不同於常規的方式解決了,還讓旁人為其聰明才智所折服。其實你也可以做到!橫向思維模式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的關鍵,但是遺憾的是,橫向思維模式難以在學校或者工作場合裏習得。
橫向思維模式可以化解為五個易於理解的步驟。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每一步都能通過玩一些簡單的益智遊戲來實現。我小時候與家人在長途旅行中或是在餐廳等位時玩過很多這類遊戲。實現這些,隻需要記住一個關鍵:沒有什麼問題或遊戲是愚蠢或者隨意的,隻有創造一個積極肯定的氛圍,孩子才能學會運用橫向思維的技巧。
第一步,隨意想象。
培養橫向思維的第一步就是學會富有創造力、不拘泥於常規的思考。在“靈光乍現”的一瞬間,你的大腦也開啟了橫向思維的第一步。
“自由聯想遊戲”是培養橫向思維的一個經典遊戲。首先,一人給出一個詞語,第二個人聽到後迅速反應,在第一時間內說出大腦立刻浮現的詞彙。比如,“蜜蜂”下麵聯想到“抓癢”,然後“洗澡”,然後“香水”……這個遊戲能帶來一些笑話,或是驚喜。還有一個常常讓人忍俊不禁的遊戲叫“故事接龍”,首先第一個人隨意講一句話,奠定整個故事的基礎,接下來第二個人根據前一句話的內容進行故事接龍。最終成形的故事總是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內容而變得曲折豐富。在我家,另一個深受追捧的親子遊戲叫“瘋狂LIB”,即一個需要填空的故事,填空前沒人知道故事情節,空格處可以是一個名詞、動詞、形容詞,甚至是副詞。每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補充詞彙,產生新的故事,並大聲朗讀出來。這樣一來,因為是隨機填空,故事可能邏輯 混亂卻有很多笑點。下麵是一個根據凱安的作文《拖拉的小狐狸》玩出來的“新故事”,在這裏拋磚引玉。
拖拉的小(動物)
從前有一隻拖拉的小(動物),他寫(名詞)總要寫好幾個小時。
有一次,小(動物)從學校回家,媽媽對小(動物)說:“我們今天要出去吃好吃的東西——(名詞)、(名詞)和(名詞)。”小(動物)饞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趕緊跑進屋子裏寫(名詞)。他隻用兩分鍾就寫完了,興衝衝地跑到媽媽跟前說:“我寫完(名詞)了,咱們去吃東西吧!”誰知媽媽說:“今天外邊堵車太(形容詞)了,我們去不了了!”
第二天,小(動物)從學校回家,媽媽又對小(動物)說:“快一點兒吧,我們今天要出去吃飯!”小(動物)不理媽媽,回到屋子裏慢吞吞地寫他的(名詞)。寫著寫著,還沒寫到半截兒,媽媽走進(名詞)對他說:“你太慢了!我們要先出去吃(名詞)了!”
小(動物)(形容詞)地說:“哎呀,我不應該那麼(形容詞),把(名詞)都拖掉了!”
我們玩了這個遊戲,以下是我們的填空:
動物:老虎
名詞:飛機
名詞:電梯
名詞:地毯
名詞:杯子
名詞:垃圾桶
名詞:桌子
形容詞:開心
名詞:蝙蝠
名詞:巨石
名詞:iPad
形容詞:可愛
形容詞:好玩
名詞:水瓶
產生的新“故事”:
拖拉的小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