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泰德·施瓦茨羅科(Ted Schwarzrock)還是個8歲的小學三年級學生。當時有位名叫保羅·托蘭斯(E.Paul Torrance)的教授正在做一個有關創造力的研究實驗,泰德有幸成為其中一員。泰德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時一位心理學家遞給他一輛小消防車玩具,然後問他:“想想看,怎麼改造一下這個玩具,讓這個玩具更好玩?”泰德還記得聽到自己的回答後,心理學家一臉興奮的表情。他們指出泰德具有“非同一般的立體透視感”,還具有“綜合各種元素,創造有意義產品的能力”。
創造力的公認定義是:人創造前所未有的、具備實際使用價值的事物的能力。創造力其實是發散思維(想出許多獨特的主意)與聚合思維(將這些獨特的主意結合以生成最佳解決方案)的綜合運用。在泰德和其他孩子參與實驗之後的50年裏,研究員們一直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調查。
“托蘭斯測試”在後來成了評定創造力的最佳標準。通過“托蘭斯測試”可以衡量出某人的創造力指數。更驚人的是,“托蘭斯創造力指數”能夠有效預測小孩在成年後的成就。在“托蘭斯測試”中表現優異的孩子,長大後都成為了社會的精英。
如今泰德已成為一位成功人士,他在醫療領域的革新成果比比皆是,其中包括便攜式呼吸器、皮膚抗炎藥,他還分析出了耐抗生素細菌的形成過程。泰德回想以往,感慨道:“小時候我並未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可是現在我知道,正是我骨子裏的創造力成就了我現今的人生。”
如果創造力指數能有效地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眼下的智商測試為什麼還這麼吃香呢?目前的教育體製基本基於聚合思維和智商測試模式,而這些測試隻能反映出孩子的聚合思維能力,也隻能展示出孩子在該特定領域裏的表現。選擇按保守模式教養孩子,雖然不一定對孩子有益,風險卻最低。
“對立統一”思維在創造力培養中的重要性
吉姆·柯林斯所著的《基業長青》中有一個“對立統一”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麵,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這與中國傳統的道家觀點相近。
近來,公眾和媒體對教育問題展開探討,父母和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分成了意見相左的兩派。其各自主張分別為快樂教育對基本教育,國學教育(研讀《三字經》《論語》等古籍)對西方教育(以蒙台梭利教育法為代表)。雙方對己方的觀點推崇備至,極力打壓另一派的觀點。可是在我看來,這兩種觀點其實是共生的,因為倘若一方缺失,另一方的理論根基便會失衡,也會失去意義。應試教育培養出的聚合思維讓人具備較強的知識獲取能力,但是缺乏能運用知識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樣的思維模式隻能培養出一台台“信息存儲器”。父母和教育者,為什麼不能采納“對立統一”的思維模式呢!
創造力=發散思維+聚合思維
此外,要開發人的創造力,也需要人協調、充分地運用左右腦。
全腦使用法
以下同樣是摘自《創造力危機》一文的內容:
當你麵對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時,起初你會按自己熟悉的方式思考,看看是否能輕易找出答案。這時候多半是人的左腦發揮功用。倘若不能輕鬆解決問題,人的左右腦就會一起工作。右腦的神經係統開始在大腦的信息庫中搜索與問題相關的模糊記憶信息。在腦海深處潛伏著的大量模糊信息常被人忽視,可是在左腦那裏卻能發揮作用。左腦借助這些信息能探求出全新的模式、其他的含義及高度抽象化的概念。
一旦搜索到與問題有些微關聯的信息,左腦便會死死地鎖定該信息,防止其從腦海中溜掉。這樣的記憶搜索係統必須像調節速度極快的倒擋齒輪那樣,以極快的速度從散焦搜索模式變化到聚焦搜索模式。頃刻之間,大腦就會把這些不相幹的信息碎片串接起來,形成一個新的信息單元並存入人的意識層。這就是人在頓悟時發出“啊哈”的感慨的那一刻大腦裏實際的反應過程,這個過程常會伴隨著驚喜的情緒,因為這些對大腦來說是新奇的信息。
接下來輪到大腦來評定生成信息的價值了。是否有必要按這樣的思路繼續下去呢?創造力的產生需要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不停地相互轉換,相互融合,將新信息、舊信息及之前忽視的信息結合起來。富有創造力的人很善於整編自己的大腦,使其進入轉換模式。創造力越強,頭腦的轉換互動能力就越強。
目前國內的教育體製,讓學生們成天泡在題海之中,似乎要把孩子的神經通路封閉起來,使其變為永久的聚合思維模式。孩子成年之後,由於大腦成長速度急劇放緩,思維進程也會沿襲兒童和青春期時接受的固定模式,已很難進行發散思維了。這也許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創造力指數,甚至影響未來在全球的競爭力。
有種誤解認為,訓練孩子使用左右腦就是讓他們習慣於雙手雙腳並用,或者是讓他們既學習數學又學習藝術。其實這錯解了全腦運用的實質意義。我認為時下的教育體製幾乎是在排他性地集中開發學生的左腦。即便是藝術學習或所謂的“右腦開發”活動大都也是在學校和課外班中進行的,其實質還是左腦的技能性訓練。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既有創造力,又有學識、守紀律,就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條件用於發散思維能力的開發,讓孩子們多做些能運用右腦的活動。但同樣不能走極端,為了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把所有的規程和基礎知識拋在一邊並不可取,因為這些知識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目前隻重視聚合思維教育的現狀。
創造力人群的特質
美國研究創造力的權威學者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在其劃時代的著作《創造力》一書中提到:
富有創造力的人,其身上常有兩類相互矛盾的特質並存,他們會根據情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策略。這類人常會有如下的表現:
精力充沛,但常很安靜,處於休息狀態。
聰慧,同時也挺天真。愛玩耍,但也守紀律。
一方麵充滿想象力,富於幻想;一方麵又是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者。
性格是內外向平衡。
非常謙卑,也非常自信。
傾向於擺脫性別角色的刻板樣式(富有創造力的女性趨向於更為強勢,富有創造力的男性則會更加敏感並善於表達自己)。
讓人感覺既反叛又獨立,但也會勤奮地掌握所屬領域的專業知識。比如,他們首先會努力學習微積分的知識,成為該領域的高手,然後再打破數學的陳規,創造出新的定理。
非常熱愛他們的工作,可同時又有極冷靜的事業觀。這種對事業既依附又超脫的態度,能激發出他們內在的活力,也是他們職業生涯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
為人率真而敏感,不掩飾自己的痛苦和喜悅。
如果孩子在“托蘭斯測試”中得分較低,是否就意味著父母無法培養其創造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創造力測試不同於智商測試,智商是無法改變的,但創造力指數絕對是可以提升的。
培養孩子創造力,第一步是做父母的要改變自己的培養目標。我們的目標不是培養出一批“聽話的小綿羊”,而是具備敏銳判斷力的人。要訓練孩子的判斷力,首先得讓他們信任並服從自己的父母。一方麵是信任服從父母,一方麵是逐漸學會自我判斷。看起來有些矛盾,其實是讓孩子學會在矛盾中保持平衡,這要求孩子需要掌握一些必備能力,就是學會自製和放棄暫時的滿足,還需要有堅強的意誌力及製定長短期目標的能力。當小孩長成少年,他最需要學會的是自問:“依我目前的情況,我該如何選擇,該如何行動呢?”孩子不能把做判斷和做決定的權利轉交給他人。男孩天生有冒險的衝動,但時間一長便缺乏恒久的毅力去堅持;女孩生性渴慕安全的港灣,不願冒險,因此長久堅持的忍耐力更強。因此,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判斷能力,我們必須清楚地了解他們的性格、心態和動機。這樣,孩子們在麵臨選擇、學習自問的過程中才會運用恰當的思維模式。
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建議
麵對我國目前的教育體製,父母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下麵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①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用於玩耍。
②在孩子玩耍時偶爾引導一下,而不是讓他們總是自顧自地“自由活動”。
③幫助孩子養成從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事物中尋找樂趣的習慣。比如,要是孩子喜歡玩電腦或網絡遊戲,父母可以引導他去玩具有教育意義的遊戲,讓他們在玩耍之中有所思有所得。
④在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被動接受和親身實踐是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麵,要鼓勵孩子多動手進行實際操作。例如,孩子喜歡音樂的話,既可以去聽別人演奏音樂,也可以自己試著學習一門樂器演奏的技法。
⑤鼓勵孩子敢於冒險。如果孩子喜歡冒險,就引導孩子做有益的冒險嚐試。不要讓孩子去做有害的冒險活動,比如去賭博和從事危險的體育活動之類。
⑥與其因成功而獎勵孩子,不如因努力而獎勵孩子。當孩子嚐試新事物、努力去超越以往的成績、試圖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同樣問題的時候,就是該對他予以嘉獎的時候了。
⑦讓孩子學會在麵對壓力或挑戰之時仍能從容不迫。引導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樹立一個相應的“快樂目標”作為完成任務的獎賞,從而增強自己對痛苦的忍耐力。例如,如果孩子能將每天長跑的距離從1.5千米提升到2千米,那麼在周末休息時他就能吃到一份特別的小點心。要是孩子學會了彈奏一首新的鋼琴曲,並且第二周便在全家及客人麵前演奏助興,那麼孩子就能受邀和家人一起去唱KTV。
⑧幫助孩子直麵恐懼,戰勝恐懼。讓他們知道有些事情盡管心裏會不安,但還是要去做。比如父母同孩子一起去學習一種新的運動、樂器或語言,不要害怕出醜。
⑨不斷地嚐試新鮮事物,正如前文所述,父母和孩子免不了要經曆不少失敗。讓孩子明白失敗很正常,我們可以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⑩擴大全家的興趣範圍。鼓勵孩子廣泛閱讀。我家訂閱了大量的雜誌,內容涉及科技、體育、建築、商業、經濟、地理和時事新聞。家裏像是個大書房,到處都放著書。這些書不僅有時下流行的,還包括古往今來的世界經典名著。全家人一起聽各種各樣的音樂,現代的、搖滾的、爵士的、經典的都有涉及。全家人也常一同觀看和參與各種體育運動項目,如網球、足球、棒球、羽毛球、籃球、滑雪、遊泳、滑冰等。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也是各種風格、類型的都有,既有供人消遣的娛樂節目、喜劇,也有嚴肅題材的戲劇、百老彙的音樂劇、管弦樂以及紀錄片等。看到這些活動清單,讀者也許會覺得離現實很遙遠,其實,這些事情並不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進行的。有陣子全家都集中在某樣新事物上麵,便把其他的事情擱在一邊,之後興趣的熱乎勁頭一過,就又回到原來熱衷的事情上。由此,我家的孩子獲取的知識信息豐富,也有不少的實踐經驗,所以他們在處理問題時,常會有靈光一閃的時刻。我的意思是沒必要樣樣在行,但要興趣廣泛。通過接觸大量信息及活動,孩子可自行選擇某項作為自己的特長,並進行深入學習和鑽研。
11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我的三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和我及他們的爸爸一起做很多能鍛煉發散思維能力的遊戲。比如,在度假途中乘汽車、公交車或飛機時,和孩子一起玩文字遊戲,可以先確定一個成語模式,然後大家輪流說出與其類似的一係列成語。如果是英語單詞,就先定一個首字母,然後讓大家說出以其開頭的單詞。有時會以一種家居用品為主題,時間限定在五分鍾之內,讓大家盡可能多地說出其潛在的各種用途。
2.1.7 男孩危機
男孩哪兒不對勁
我常有機會為家長朋友們做講座。其間,來向我尋求輔導和建議的學員有很多是男孩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通常被貼上這樣的“標簽”:不守紀律、調皮搗蛋、不專心、貪玩、不願安靜下來做作業、叛逆、沒有學習興趣、多動症等。父母們越來越沮喪和懊惱,開始思考:我們的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兩年前,在MIT的迎新會上,當時在場的校友驚訝地發現,被錄取的新生中來自北京的全都是女生!這是個令人擔憂的傾向,因為理工科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男生擅長的領域。我們的男孩到哪裏去了?
MIT的校長蘇珊·霍克菲爾德(Susan Hockfield)來北京時,我有幸與她及其丈夫單獨相處了一會兒。我問他們:是全球性不斷增強的對標準化考試的重視正在毀掉這一代的男孩,還是現在的男孩沒有女孩聰明或成熟?在目前左右腦無法均衡開發的教育體製下,我們是否應該在初級教育階段先著重基礎教育,之後在較高年級階段,開始著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蘇珊及丈夫都是耶魯大學培養出來的神經係統科學家,從事腦神經研究多年。蘇珊的丈夫湯姆現仍在哈佛大學從事神經係統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湯姆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而是給我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有研究人員對一個全美國性的原創賽車模型比賽的不同年齡階段的獲獎者進行了分析。在低年級階段,所有的獲勝者都是女孩。原因是女孩能專心聽指令,嚴守規程,所以能準確安裝賽車的每個部件,並使其正常運行;而男孩的條理性就顯得不那麼好,思維方式顯得更為抽象,而且他們願意冒險嚐試。男孩在低年級的時候,由於沒有掌握足夠的賽車模型基礎知識,不知如何才能讓其正常運行,所以勝出者很少。然而,當孩子們過了四年級後,比賽結果就來了個大逆轉。此時,男孩變成了壓倒性的勝利者。這是因為女孩仍遵循指令,按照常規方式設計、製作賽車,男孩卻勇於開拓創新,喜歡進行新的嚐試,不怕冒險。盡管許多男孩的創新嚐試沒有成功,但仍會有些男孩因為其令人驚羨的新穎設計和製作而毫無懸念地榮登榜首。
雖然這隻是個小型研究,卻啟示我們針對性別差異實施差別教育的重要性。答案不是“二選一”,而是“二者都可”。如此,便能幫助男孩、女孩在未來生活中對對方的優勢予以欣賞、重視,互補彼此的不足,從而邁上成功的階梯。
我們的文化和教育體製
我們通常欣賞文靜、聽話的乖孩子,性格活潑的男孩總會被貼上“貪玩”“調皮搗蛋”等標簽。然而這些社會欣賞的“好”品質卻是與創新人格背道而馳的。在此,我引用鳳凰網微博上的一段話:
三聯與鳳凰討論:男的為什麼變娘?有以下幾點分析:(1)小孩子見到的幾乎都是女老師;(2)家長太嗬護了;(3)學校教育壓抑個性;(4)考試壓力讓男生靜態;(5)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席。
我的二兒子凱恩在北京當地一所學校就讀的時候,有一次他在數學考試中答錯了一道題。試卷上的問題是這樣的:有一個多層建築物,每層高X米,如果你想爬到樓頂,需要多長的梯子。這道題其實就是簡單的加法題。可凱恩該題的得分為零。他認為人可以通過樓梯到達建築物的最高層,然後通過陽台再爬到樓頂。凱恩覺得自己的答案也能達到題中要求的目的,所以就去問老師為什麼不對。老師告訴他,在我們的教育體製下,要想在考試中得分,他必須明白出題人的出題目的,並力求自己的答案符合出題人的答題思路。即便凱恩的答案合乎情理,但我們的考試製度並沒給這些答案留下任何容身之處。這樣看來,老師非但沒有對凱恩的創造性思維予以肯定和鼓勵,反而是打擊了他的發散思維能力。男孩“不對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的教育體製和文化背景。男孩獨樹一幟的特質難以得到承認,男孩承擔風險的機會也很少,然而敢於冒險是創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素質。
我們做父母的狀態
凱恩在北京一所當地重點中學讀完初二後便轉校了。在那所學校就讀期間,他感覺很孤單,覺得自己是學校裏的少數人群。周圍的同學們都忙著上各樣的課外班和補習班。不僅初中學生的學業重、壓力大,就是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下。因為不僅高年級大孩子的父母會焦慮,就是年幼孩子的父母也開始焦慮起來。我曾詢問老三凱安的老師能否減少三年級學生的作業量,因為作業實在太多,會影響到孩子的體育鍛煉和睡眠時間。老師告訴我,一旦把作業量降下來,父母們就會焦慮地要求她布置更多的作業,因為他們擔心孩子的學業會落後於其他學校的學生。這是父母在教育中欠缺豐盈心態的典型表現。凱安跟我說,學校所有的同學都很羨慕他。上次,他跟同學說下課以後要趕緊回家把作業寫完,這樣就能跟哥哥玩彈珠,同學們都對他說:“你好幸運哦!我們回家以後要是寫完作業,爸爸媽媽會很高興。因為他們能夠給我們布置更多的家庭作業,把我們累死了。所以,我們回家以後盡量拖拖拉拉寫作業,為了避免做更多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