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人之後,我們之所以會覺得癢,是因為蚊子在吸血時唾液會混在血液裏,阻止血液凝結,這樣一來,蚊子便能吸取足夠它們產卵使用的血液。之後人體肌膚的免疫係統啟動,保護我們免受這些外來物的入侵,從而產生了癢的感覺。這也就推翻了之前“蚊子的叮咬隻會帶來負麵作用”的認知。
在整個查證分析的過程中,凱安一直都興致盎然。雖然他提出的“蚊子無用論”被推翻了,但在求證過程中,他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如:為什麼其他的昆蟲沒有這個能力?為什麼雌蚊子非要選擇這種方式產卵?為什麼蚊子不叮咬其他生物呢?這些問題又引導他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總之,關於最初的問題,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蚊子並不是一無是處。於是我們決定想一個萬全之策將蚊子趕出我們家,妥善處理那些飛進家門但並非一無是處的家夥。
這次調查之後的夏天,凱安與我找中醫進行了一次拔罐治療。因為凱安身上有濕氣,拔罐後他的皮膚上出現了黑色的瘀血。凱安記起來,他的研究並沒有涉及蚊子吸食人血後遺留在人體身上的唾液與人體皮膚之間的反應。他很好奇能否在被叮之後馬上把蚊子的唾液吸出來,這樣是否能夠及時避免蚊子唾液與人體產生反應,不再讓人產生痛癢的感覺。他向醫生討教了自己的想法,醫生回答說,雖然他沒有試過,但是他認為這個方法很可能會奏效。於是我們向醫生購買了一套拔罐用具來實踐凱安的想法——拔出蚊子唾液。醫生賣給了我們一副小型拔罐器,並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使用。回家後我們就開始實驗。令人興奮的是,這個辦法真的見效!
凱安用拔罐的方法來製止蚊子的叮咬帶來的痛癢感,整個過程他切實遵循了科學的實驗方法:首先提出一個假設,隨後製定步驟來檢驗這個假設,而最終的實驗證實了他假設的可行性。這個結果讓我們很興奮,因為從假設到求證的這個過程讓我們體驗到了科學的樂趣。雖然這隻是一個個例,而且不能證實對每一個人都有用,但我相信在生活中了解和學會應用這種思維方式會讓我們一生受益。
一個小小的蚊子叮咬問題引導著全家走上了科學探究之路,並找到了一種解決這種惱人問題的科學方法。如果我在一開始隻是製止孩子的抱怨,簡單地遞給他一瓶清涼油,將他的問題視為對蚊子叮咬的抱怨而已(雖然一開始我確實認為他是在抱怨),那就不會有之後一係列的學習和調查了。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抱怨被我不以為然地忽視了,隻因為我和他爸爸沒有那麼多時間親自引領孩子們利用這些可學習的機會。說到這裏,也許有的父母會有疑問:這樣的學習對於提高凱安的學習成績有幫助嗎?這能體現在他的大學申請表格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這麼做對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細微觀察生活的能力絕對有所裨益。至少現在,我們找到了一種解決蚊子叮癢的科學方法。
以下是父母與孩子聊天時,我覺得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在他提出問題時,多跟他善意地唱反調。我的孩子們都很喜歡別人跟他們“唱反調”,因為這能幫助他們將自己的想法理清邏輯,變得條理清晰,並使之反思到底為什麼會這樣想。二兒子凱恩在當地學校讀書時,曾多次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在學校學到的許多東西都跟他之前所學的完全不同。麵對前後教育的種種衝突,凱恩學會了以尊重為基礎,綜合比較種種觀點、假設、證據,多角度出發,最後得出足以使自己信服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他學會了如何區分事實與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如今,當他聽到一些“宣稱”時,他能自然而然地結合相關信息進行判斷,而不是人雲亦雲。在經過多方辯論、調查、檢驗後,我們得出的認知才更能站得住腳。真金不怕火煉,但錘煉必不可缺。正因為如此,凱恩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立於老師和父母的價值觀和信念。在家庭交流時,雙方都應將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一一闡述。這樣的談話對於培養家庭價值觀裨益良多,並能讓家庭成員彼此尊重。
②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個新想法或者假設時,試著讓他運用批判性思維能力,想想這個主意不成立的幾種可能。如果不能運用,如何才能達到原始目的?科學方法的存在意義是為了證明事情是錯誤的,而不是證明其是正確的。如果你嚐試了所有的實驗方法都沒能證明你的觀點是錯誤的,那麼很有可能你的假設是站得住腳的。這種類型的練習與發散性思維有關,又叫作“頭腦風暴”,這樣孩子就不會在一開始就低頭認錯,乖乖認輸,而錯失深入下去的機會。
③開始於小想法,著眼於大主題。當孩子還小時,千萬別妄想讓他一口氣吃出一個大胖子,比如跟他探討一些他壓根就理解不了的主題,和他討論一些他們根本掌控不了的話題。放心,他們自有層出不窮的奇思妙想。我記得兒子們曾經問過如下問題:蠕蟲會打哈欠嗎?眼鏡蛇張開翅膀時會不會比我的手掌大呢?魚是如何睡覺的?這些問題實在超出了我的解答能力,他們是在大約5歲的時候用這樣的問題難住我的。
④在開始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前,在搜索相關問題的答案之前,鼓勵孩子首先提出一個自認為合理的答案,這是培養他用科學的方法探討問題的基礎步驟。
⑤除了通過鼓勵孩子發問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我們還可以指導他們問一些有思想深度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原則就是:沒有問題是愚蠢到不能問的。其次,那些並非簡單的“是”或“否”就能應付的問題要比那些非黑即白的問題好上千萬倍。當我們問這些具有“引導意義的問題”時,我們可以嚐試將孩子的思維引至一個特定的方向,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方法。檢驗潛在的假設和前提,對於引導性問題來說必不可少,因為批判性思維的基礎就是構造牢固的前提和假設。如果這兩者都是錯誤的,那麼之後所有的詢問和思考都是空中樓閣。比如說:你為什麼認為魚需要睡覺呢?這是為了引出“魚是如何睡覺”背後的一係列問題。你認為魚是如何睡覺的?這個問題會引導他提出假設,最後通過研究找尋答案。如果最後他的假設被證明是對的,那麼他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也許會衍生一些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問題。
⑥培養孩子獨立做決定的能力,並教育孩子在做決定之前三思而後行。種什麼因結什麼果,這不但能增強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品格力量和個人信念。懂得如何做出明確決策,不但對孩子的未來有重大影響,還能最終決定孩子在家庭、社會、國家中的影響力。比如說,孩子也許會問你:“今晚做作業之前,我能不能先玩一會兒電腦?”如果對於電腦的使用,你並沒有製定任何製度,那這就是一個跟孩子製定規矩的好機會。無規矩不成方圓,隻有如此,你才能保證孩子懂得應保質保量完成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你可以從這樣的問題開始:“你一天大概要完成多少作業?”接著,與孩子一起估算並統計出完成作業、吃飯、衝涼、讀故事、洗漱,以及預計其他不確定活動所需要的時間。與孩子坐下來過一遍晚上的日程表,計算需要用的時間長短,從上床時間開始往前倒著推算。根據你收集的資料,讓孩子自己決定哪些活動是沒任何商量餘地的、哪些是可以靈活分配的(作為父母,你當然需要說清楚你認為不可變更的事項以及理由,理需服眾)。接著,寫下所有的必需事項,以及時間的具體分配。這個批判性思維過程的曆練可遠比一個簡單的“否”來得有意義,因為這樣一來,就將孩子推到了主導地位,整個過程他都在不斷地思考問題,尋找解決方案。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為人父母者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用合適的問題引導孩子找到最佳答案。
在家幫助孩子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技巧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
①對比兩個圖片,看看有哪些個地方不一樣。
②猜猜我在想什麼:一個人想到家裏的一個物品。大家輪流向他提問,他隻能用“是”或“不是”來回答,直到有人猜中這個物品,這樣輪流進行。問題通常是物品的大小、位置、材料等。在車裏、排隊、無聊的時候,這都是既消磨時間又很有意義的活動。
③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多征求孩子意見的好習慣:請他給出意見和選擇的理由,讓他分享他當天在學校與好朋友發生的事,還有他覺得為什麼他的同學會這麼做。在此過程中,去質疑他的假設和前提。我們家經常對彼此說的一句話是:“不要假設,因為假設總是給你我之間製造狀況。”
針對一年級以上的孩子
①嚐試讓孩子與家裏的親朋好友進行一場辯論賽,你可以在辯論中采取與平常相反的立場,這樣能更好地鍛煉他的思維能力。
②一旦孩子提出問題,幫助孩子辨認、質疑並挑戰那些未知的假設和前提,直到這成為一種習慣。與其用那些令人沮喪的隨便捏造的答案,或是簡單粗暴的“不知道”來應付孩子,不如跟孩子一起去找尋答案。如果你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回答問題,那麼創造一個“停車區”,將那些沒有搞清楚的問題收集起來,等到將來時間寬裕了再繼續探討。
③請你孩子的朋友到家中玩集體遊戲,當孩子們齊心合力解決問題時,是訓練孩子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絕好時機。
④與孩子一起下棋或打牌,玩一些能刺激批判性思維提高的遊戲,如數獨、迷宮,或者解數學難題、猜謎語等,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
針對三、四年級以上的孩子
①教孩子使用一些管理工具,如清單、表格、圖形和圖表,將複雜的事情分化成小單元的可消化的任務塊,尋找和建立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
②在爭論中確定前提的穩固和萬無一失。前提是已知或假定事實的基礎依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應當首先思考那些潛在的前提,並將這些穩固可信的前提轉化為穩固可信的答案的依據。比如,我們說:“搶救了這位女孩的醫生是她的家長,但是她並沒有叫醫生爸爸。”這句話存在兩個前提,一個是家長是醫生,第二是醫生並不是女孩的爸爸。很多人一聽到這樣的說法,第一反應就是那位醫生是男的,當我們去質疑前提,便可以得出可信的結論:那位醫生是女孩的媽媽。這裏還有更多類似的例子:
a.兩個父親和兩個兒子出去獵兔子。他們一共獵到了三隻兔子,但他們每個人都帶了一個兔子回家吃晚飯。這可能嗎?
b.一個年輕女人扔了幾枚硬幣在一個乞丐的碗裏。這個女人是乞丐的妹妹,但乞丐不是她的兄弟。這兩人有什麼關係呢?
c.每分鍾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晚上5點,你把一個變形蟲放在盒子裏。下午6點盒子裏滿是變形蟲。那麼一開始盒子是半滿的嗎?
d.貓落在一個20米深的井內,假設每一天它往上爬5米,但是每個晚上它要滑下4米。那麼它爬到井口需要多長時間?
e.一排有六個玻璃杯,前三個裝滿了酒,後三個是空的。隻通過移動一個杯子,讓滿杯與空杯交替排列,該如何移動?
f.三個女人把自己的傘放在門前,在出門後其中兩位婦女正確拿走傘的概率是多大?
③與孩子一起討論報紙和雜誌上的文章,問問他的意見以及他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然後問問他,別人可能持何種意見,以及為什麼會得出那樣的結論,看看他能否找到一些偏見以及支持這種觀點的事實。
④博物館是一個保存了城市文化的美好去處。計劃好足夠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去特定的博物館探寶吧。多花點時間在每個展區細細品味,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法引導孩子學習。
比如,北京的國家科技館裏麵有很多不同的展覽,每個展覽都包含了很多的科學理念。如果我們用說教的方法把枯燥的知識展現在孩子麵前,而沒有把知識簡單化並融入生活應用當中,孩子很快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反之,如果我們能夠用提問的方式,並提供動手機會讓孩子體會展覽中所蘊藏的科學理論,讓孩子經過動手操作而跟理論發生親密的關係,孩子不但會興趣濃厚,甚至會因為一個展覽而發散了自己的思維並產生新的興趣,主動去尋找更多受啟發而萌生的問題。
有一次,國家科技館有一個和橋梁有關的展覽。我曾經在國內學校擔任誌願者,用一個學期的時間輔導五、六年級的孩子們在課外班參與建橋比賽,我深知這個展覽主題能引起孩子們非同一般的興趣。這個展覽提及了各種不同的橋梁,還有一些真實的橋梁影像資料(比如舊金山的金門橋)和它的相關知識(何時建立、地點、高度等),但是卻沒有更深一步地分析和解釋為什麼有這幾種不同的橋梁,以及各種橋梁的優缺點分別是什麼。
另外,這個展覽還讓參觀者通過觀察橋一側如同彩虹一般的五彩線條,讓人們了解到主要著力於橋梁中央的壓力是如何被有效分散於橋梁各個部位,橋梁各部分是如何承重的。我們雖然能看到板橋、拱橋和吊橋,了解不同橋類的名稱,但是卻依然不了解為什麼這些橋梁會被設置成不同的結構,用處在哪裏,各種橋梁的優缺點在哪裏。我在科技館問了凱安如下一些引導性問題:
①每一座橋都有功能。你能夠觀察到幾種功能?(訓練發散性思維,沒有對與錯,越多越好)
②每一座橋都需要承擔重量,重量可能來自什麼東西或什麼地方?(訓練發散性思維,順便讓孩子用他的想象力來編一個故事來製造壓力給這座橋,比如海嘯、大雨、洪水、閃電等)
③重量會給橋梁有的部分施加壓力,給有的部分帶來拉力。要是我們在橋的中間往下壓,拱橋的哪些部分承受壓力,哪些部分承受拉力?板橋和吊橋的情況呢?
④什麼樣的材料適合承受壓力或拉力?什麼材料不適合,為什麼?(訓練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⑤材料的形狀跟它所能承受的壓力大小有關嗎,為什麼?(可以拿周圍的一些材料來做實驗)
⑥什麼樣的形狀比較適合承受壓力或拉力?(訓練批判性思維和搜索能力)
⑦你會在什麼情況下建造板橋、拱橋或吊橋?為什麼工程師會選擇在金門建造一個吊橋而不是另外兩種橋?
⑧在建造一座橋的時候,你會受到什麼樣的限製?比如時間、材料、金錢,以及兩岸的距離、所處地點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等。(訓練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⑨什麼樣的橋比較適合室內?什麼樣的橋適合室外?室內外會有什麼不同的因素影響你的設計?(訓練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⑩假設我們有兩個岸(用四塊磚頭壘成的),你會建造什麼樣的橋?為什麼?
從以上這些問題延伸到動手實驗:回家用一次性筷子、膠水、吸管(也可以把紙卷起來代替吸管)和膠帶,來建造不同的橋梁,測試哪一種橋梁能夠承受最大的重量,然後改造最基本的設計,讓橋梁能夠更堅固,更經得起風吹雨打,更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