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豐盈心態成就孩子最棒的4Q(1)(2 / 3)

在凱文要讀高中時,我們全家做了一個決定,讓他從北京當地學校轉學去國際學校。因為在當地高中,學生需要花大量時間做題,為高考做準備,而國際學校的學生能夠相對自由一些。我和先生認為,在高中階段,死記硬背的學法不再適用(當然,這要基於在小學和初中時期,孩子已經打下了牢固的學習基礎),因為在孩子們成年前,有必要培養出他們更高層次的思維習慣。成年後,大腦發育變緩,思維習慣已經形成定勢了。當然這並不是說,一旦思維習慣形成定勢,我們就無法做出改變。但改變一個壞習慣比形成一個新的好習慣,花費的精力要多得多。

學校課堂難以教會學生批判性思維。但是,批判性思維又滲透於每一個教室、每一門學科,無論是數學、英語、曆史,或是文學、心理學,還是經濟學。在中國,一些有遠見的學校開始致力於引導孩子習得批判性思維技能,但更多的中國學校仍在忙於給學生設置題山文海,它們被高考指揮棒弄得暈頭轉向,實在空不出時間也分配不出精力來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養成批判性思維,建立起好的思維習慣。

所謂創新,便是“聚點為麵”。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獨辟蹊徑的思維,找出看似沒有聯係的零星信息中的關聯點,得出新方法,解決老問題。要做到“聚點為麵”,需要善於多角度思考,而這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來培養。

一談及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兩者的最大差異就體現在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上,拿這兩個詞彙當作標語警句來批判中國的教育體係。但我認為我們需要做的,是靜下心來思考學校的功能是什麼,學校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瑪德琳·萊文在她的著作《教好你的孩子》中便有提及:

除了教授知識和幫助孩子應付考試,學校還應具備其他一些功能。如充當培養勞動力的恒溫箱,為學生參與民主活動提供沃土,做文化和思潮的發動機。當然最基本的願景是希望學校能成為培養孩子學習技巧、興趣、美德,並增強自我認同感的最佳陣地。簡單概括來說,教育係統應激發每位學生的潛能。但事實上,教育隻簡單地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人力。譬如,20世紀50年代,學校培養了一批正襟危坐、死記硬背知識、從不違背老師指令的人,並得到了社會的熱捧。不同的教育體係都有著各自的優缺點。那些畢業於著重灌輸服從思想學校的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往往更忠於公司,但普遍缺乏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但這種教育體係再也不適用於如今這個全球知識經濟急速發展的時代,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適應力、有見解等,遠遠比隻知道正確答案要重要得多。因為在當代,正確答案並非唯一。

中國教育的長處是培養孩子的知識記憶能力以及答題能力。這兩種能力對於各種教育體係來說都相當重要。但除此之外,我們更需要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並能快速適應各種挑戰的能力。這樣一來,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達到這種培養目的,我們首先要透徹地了解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到底是什麼,如此我們才能取長補短,結合中國和西方教育的精華,將之運用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愛德華·格拉澤在1941年提出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

何為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應具有三個功能特性:

①具有以深思的方法對成人的經驗範圍內發生的難題和問題進行思考的態度。

②邏輯 調查和推理方麵的知識。

③運用這些方法的某種技能。

批判性思維要求個體能持續不斷去檢驗相關的知識、證據和信念,並從中得出結論。這一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①確定自己的信念和問題;

②收集所有相關信息;

③確定相關的潛在前提和假設,包括那些未闡明的或是被忽視的;

④準確澄清、解釋並評估數據和論據;

⑤判斷事物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

⑥得出適當的結論與概括;

⑦找機會檢驗上述結論與概括;

⑧提出支持的方式或解決問題的方案;

⑨根據前麵的過程,調整或重建自己對特定問題的結論。

卓越批判性思維全美委員會對於批判性思維給出的定義如下:

批判性思維是指思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它包括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有形或無形的思維反應過程,並使科學根據與日常常識相一致。批判性思維者會多角度收集材料:口頭或書麵表達、想法、觀察、經驗及推理。批判性思維以智力上的標準為基礎,這些智力標準不僅包括素材分類,也包括清晰、可靠、精確、準確、中肯、深度、寬度、邏輯、重要性以及公平等要素。[發表於1987年夏季第八屆“批判性思維和教育改革”年度國際會議,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defining-critical-thinking/766。]

在我個人的經曆中,我認為很多年輕人對“批判性思維”有所誤解。因為批判性思維中包含“批判”二字,而我又提倡批判性思維,所以有的年輕人便用一種“批判”的方式向我提問,以為一旦問出一個與“批判”帶些關係的問題,就能證明自己是個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人。然而實際上,大部分原本要向我谘詢解決方法的問題,更像是在批評我的為人,懷疑我性格的完整性,而不是質疑我的假設或者某個特定的問題。當第一次在講座後的提問環節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很是吃驚,但還是堅持用合乎邏輯 的方式見招拆招。但是這些“邏輯 拆招”使得提問者多多少少變得有些情緒化,或者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誤解呢?也許處處帶有競爭性質的教育使人誤以為,成功的學習就是自己比別人懂得更多。

有的年輕人在講座後的提問環節提出一些自以為展示了自身“批判性思維”的問題,而實際上卻令他人感覺遭到了人身攻擊,同時暴露了自己的無知,白白浪費一個明確認知和解決具體問題的好機會。還有一個誤解:很多學生以為,在麵對麵試官時,必須顯得像個考官,用提問的方式讓麵試官了解他們的智慧,同時展現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但這樣做往往事與願違,非但沒有展示出智慧,倒是會讓麵試官看到他們的無知與粗俗。其實,有的學生這麼做違背了批判性思維的一個基本原則:睜大雙眼,放開心態,避免失去客觀性。

萊斯庫姆斯對於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也許能為我們撥開迷霧:

在哲學的框架下,根據批判性社會學理論,人們普遍理解批判性思維與有擔當的社會責任有關,包括民主參與度,開放的心態,能承受各種不同的聲音並做出相應的修改,且願意促使他人進步。[Raiskums,B.W.,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Criticality in Adult Education(2008)]

“批判性思維”中的“批判”是中心詞。關鍵在於,它並不意味著“反對”或“負麵”。事實上,在需要多人通力合作解決複雜問題時,批判性思維的作用更加明顯。因為問題越複雜,解決起來就越需要多種觀點,確定和挑戰所有的假設,找出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偏見,收集各種數據,提出最佳解決方案。沒有互相信任和對於新思路的開放性,批判性思維的過程是走不長遠的。

對於批判性思維需要怎樣的心態,美國教育部是如此定義的:

積極的思維習慣能塑造個體傾向於培養批判性思維,這需要有追隨真理的勇氣,有遠見,有開放的心態,對解決問題有係統的辦法,有好奇心、公正、成熟的判斷力,有推理的自信。[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of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Identification of the Skills to be Taught,Learned,and Assessed,NCES 94~286,US Dept of Education,Addison Greenwod(Ed),Sal Carrallo(PI).另請參閱: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ERIC Document No.ED 315~423]

批判性思維的發揮過程建立在蘇格拉底啟發式提問法的基礎上,啟發式提問是由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創立的科學提問法。該方法與其他隨意問問題的方式不同,是通過一係列有目的的、係統性的問題達到自己的特定目的,其中包括:

①教學

②揭露問題

③揭露假設

④區分已知和未知

⑤以特定的方式追尋某件事的真相

⑥分析問題

⑦主導或指揮一場討論

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提問法在我家的對話中經常使用,尤其是飯桌討論時間。我們的問題通常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這樣呢?

②你是如何得到這個結論的?

③你得到這個結論的基礎是什麼?有什麼可以支撐該結論的證據嗎?

④那些不支持你說法的人持什麼觀點?

⑤如果有了結論,那麼在遇到相關問題時應該如何解決?

⑥為什麼這個問題跟我們的討論有關?

⑦有沒有另外一種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

在批判性思維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啟發式提問法能很好地推動討論的進行。提問者需要根據以下兩種假設提出問題:

①我有可能會出錯,所以我需要掌握更多信息。

②我手上有一些相關信息,也許可以幫助你理順思維,看問題更為透徹。

任何事情都是對事不對人。

在應用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或與他人就某個話題進行辯論的時候,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偏見。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陳述所有的事實和證據,保證不遺漏任何重要因素。最後,要認識到自身的動機,保證足夠的冷靜,避免因情感糾葛而喪失觀點的客觀性和合理性。因此,當討論激化時,有必要叫“暫停”,冷卻大家發熱的頭腦,給彼此多一些理性冷靜的思考空間。

當一組人一起實踐批判性思維時,好處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溝通技巧能自然而然得到長進。因為你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問題和答案,展示證據,質疑自己的偏見和假設,這使得你必須邏輯 縝密,能清晰地讓他人理解你的觀點。

運用批判性思維的次數越多,在整個思維過程中你就越能控製好情緒,而不是讓個人偏見影響你的討論。然而,個人的偏見無論再怎麼小心避免也難以根除。深入了解自身與他人的不同見解能幫助你更好地認清事情的本質,使你的想法不被個人偏見、個人動機和情感所影響。雖然事實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表達方式卻是可以被改變的。

越少運用批判性思維,就越容易受到暴民心理的影響。試想一下,當大眾都慌慌張張地跑向一個方向時,你會出於本能地跟著他們一起行動,還是首先思考現狀,然後搜集信息、評估信息,再做出明智的決定,是否需要跟著人群走。在這個世界上,太多人隻會盲目跟從,他們受內心的緊張感和焦慮感驅使,生怕落後於人,但也許最後才發現,前方是懸崖。

多運用一些批判性思維能幫助你和家人避免盲目跟從社會潮流。在做出任何決定之前,你可以先參考一下家人的價值觀和家人對未來的展望。隻有這樣,你才能做出符合你價值觀的理性決策,而不是毫無頭緒地率性而為。畢竟,個人感受有時候也具有欺騙性。

有興趣更深入地了解批判性思維的家長可以參考《批判性思維:帶你走出思維的誤區》這本書。

2.1.4 在家訓練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運用蘇格拉底式提問法

因為國內的教育係統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更注重聚斂性思維的考試技巧上,所以我們做父母的難以期望學校去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填補這個缺失,那麼,我們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極有可能被僵化。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當他們發問時,需要引導他們遠離那些簡單的非黑即白的問題,訓練他們能夠逐漸問出有質量和有深度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演講結束的交流環節,大部分演講者對發問者表示讚許時,會首先肯定他們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和先生在家也經常這麼稱讚提問方。一旦養成勤於發問的習慣,孩子的自信就能得到鞏固,在未來的生活中才能問出更多好問題。

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教學方法,是他發現直接給出答案使孩子沒有足夠的時間自己處理信息,而回答一個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則會引導孩子獨立地花時間去全麵思考,最後自己得到答案。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比較長,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被拉進來參與得出結論,大腦需要創建新的神經元連接並且深化原有的神經元連接。當孩子最終自己得出答案時,他便能“內化”這份感悟,使知識變成自己的“洞察”。

兩年前,小兒子凱安對那些飛進屋子、破壞家庭聚會的蚊子深惡痛絕。他問我為什麼上帝會造出這種毫無正麵存在意義的生物。當時正沉浸於大富翁遊戲的我們沒有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但我們沒有簡單地跳過不提,而是將其記在我們的思考“停車區”,就是將所有目前沒有機會討論的問題集中在一起,等到之後有時間了再統一解答。之後,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任務被分派給了凱安和我,從而引發了我們倆之間的一輪討論。

首先,我們質疑了“蚊子沒有正麵作用”這一假設,於是先著手尋找能支持或是明確反對該說法的資料。經過一番查詢之後,我們發現,蚊子對於植物的授粉有積極意義;除此之外,它們在食物鏈上是其他昆蟲和青蛙的食物,蚊子的滅絕會破壞食物鏈,引發一係列嚴重後果。這兩項數據首先推翻了“蚊子沒有正麵作用”這一假設。

讓人驚訝的是,調查還揭開了我們之前並不知曉的事實。比如說,之前我們以為世界上就存在一種蚊子,但其實世界上蚊子的種類超過了3500種,而會叮人的蚊子隻占其中一小部分,且這些都是雌蚊子。

我們之前還假設蚊子之所以叮人是因為它們將人血當成食物,這一認知也在調查中被推翻。原來蚊子叮人是因為它們需要血液中的蛋白質分子進行產卵,而最佳血液並不是來自人類,而是老鼠或水牛。然而,城市中人類的數目遠遠超過老鼠與水牛,所以它們選擇叮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