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國崛起,下一代拿什麼來領跑
微博帶給我的感受
我在微博上很活躍,非常積極地閱讀各類原創和轉發的微博。實話實說,其中有一些的確是有營養的內容,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糟粕。人們尤其喜歡在微博上不斷抱怨事情是何等糟糕,希望別人能轉發那些他們認為非常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字。
有一天我看到了這樣兩條微博:一條是有關食品安全的,博文中列舉了劣質牛奶、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食品領域的醜聞。有非常多的人@我,希望我能夠轉發這些文字,並宣稱“人們有權得知真相,希望能夠發出更大的聲響”。有人甚至將此稱為“呐喊”。但問題出來了,朝誰呐喊呢?空氣嗎?為什麼要呐喊呢?為了感覺好受點兒還是讓憤怒更多一點兒?另一條微博則是一個男孩子在國旗下的演講,他將原本按老師要求準備的演講稿偷偷換成了一篇抨擊現階段中國教育的文章。
從表麵上來說,轉發這兩條微博是向社會傳遞信息,讓更多人知道和抨擊那些“喪盡天良”的人。但我沒有轉發任何一條微博,因為我認為這兩條微博透露的問題在中國是眾所周知的。我相信大家都已意識到,中國的食品安全和教育體係已經很脆弱。我們需要的真是“呐喊”嗎?微博上活躍著一種人,他們隨時隨地、自以為是地為社會把脈,然後“指點江山”,一大批憤青出來了,他們所做的就是生氣、抱怨、攻擊甚至摧毀。但這樣做除了徒增煩惱,給社會製造出更為緊張的氣氛之外,別無益處。
也許我被母校MIT的文化影響太深,MIT的口號就是“腦和手”。單純的思考和無休止的理論對於改變現狀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隻會讓人在幾乎沒有變化的現狀麵前變得越來越絕望。對我來說,除非我準備著手解決問題,否則在此之前我不會隻在口頭上討論相關問題。
如今的微博上,有一個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彙——“思考”。這樣看來,我們的表現是,思考重於一切,卻不預備將思考轉變成行動力。很久很久以前,我向教堂牧師抱怨教堂的運營模式。他問我,除了抱怨,你有沒有什麼對策來解決問題,因為你也是教堂的一員,也是這種問題的來源之一;如果你隻是在一旁喋喋不休,期待他人來解決的話,一點益處都沒有。一語點醒夢中人!
我希望在外留學或即將出國留學的中國孩子,不要把“逃避國內教育製度”作為出國的理由。作為國家未來主人翁的你們應當致力於解決那些力所能及的問題,而對於那些無能為力的事情,要學會適度放手。
立與破,孰重孰輕
如果你是一位建築工程師,你會知道拆毀一棟房子,隻需要幾天時間,但是要蓋一棟新房子卻要花費至少幾個月的時間,而且蓋一棟堅固持久的建築比推倒已經岌岌可危的房子難多了。在今天的中國,看到某些事物被推翻時,人們的眼中總是發出興奮的目光,但是卻很少有人對創造全新的、偉大的東西感興趣。在這裏我想問年輕的一代、未來的棟梁:你們想為下一代創造出什麼呢?比如創建一個企業、建造一棟建築物、創作一部文學作品、進行科學發明、解決某些能源或資源危機、創造新的教育模式、克服某種疾病……還是說,你們隻著眼於推倒或享受現有的一切,然後給後來人留下一個爛攤子?
我從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段文字:
軍史上的今天:1889年4月20日,德國納粹黨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希特勒少年時期的經曆很不愉快,他中學時期學習成績非常差,曾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均被拒錄。他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窘迫,流浪到維也納街頭,靠賣畫為生,同時大量閱讀政治書籍,為其後來的經曆埋下伏筆。
讓人很不安的是,我發現現在社會上有不少對世間的美好不再抱有希望、對現狀滿心憤怒的年輕人。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中國龐大的社會結構與短缺的教育資源根本無法對個體付出足夠的關注、鼓勵和培養。這些被長期忽視、缺乏關注的年輕人心中的怨恨與日俱增,怕是終有一天這些年輕人會成為熾熱的熔岩,吞噬目光所及的一切,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和毀滅。
但其實還有另外一條路可走。
我們可以用一種具有建設性的方式來釋放年輕人心中那如火的熱情。年輕人喜歡去尋找值得他們奮鬥終生的信念,如此他們才有生存的激情。他們崇尚如同烈士一般犧牲,與誌同道合者獻身於偉大的信仰。我們從史書上可以看到,很多的破壞和戰爭都源自年輕人的浮躁和對捷徑的渴望。
現在的問題是:作為未來世界的領導者,是繼續滿足於過去的輝煌而無作為呢,還是樂於充當憤青的角色,以犧牲無辜為代價摧毀一切,再讓後世花精力去重建?或者,我們未來的中流砥柱立誌著眼於未來,製定出一些有價值的、偉大的、能流傳後世的英明決策?
中國將領跑世界嗎
中國目前有一個日益普遍的現象:越來越多的人移民國外。這些人中有將財產轉移到國外、親人移居海外的官員,有將資產轉移海外的民企老板,還有那些在海外求學期望能夠長期定居的年輕孩子們。人們是因為看到了危機,準備逃離自己的國家了嗎?
在逃離這個“你認為很糟”的國家之前,你了解發生在華爾街的美國次貸危機嗎?美國人忙著從銀行貸款買那些他們根本就負擔不起的大房子,銀行為了一己私利不斷給申請者辦理高風險貸款;美國人為了讓生活更悠閑,將產品生產外包給那些人工成本低廉的國家……這些畫麵很和諧,是嗎?但當申請者最終無力償還銀行貸款,房地產泡沫破裂,整個金融市場崩潰,金融危機爆發時,美國政府隻得強行入市,拯救那些奄奄一息的銀行。中國的領導者們為了維持中國的GDP增長,也源源不斷地購買美國債券增加自身的外彙儲備,再度提高美國國內的購買力。如果想了解更多,我建議去看看電影《監守自盜》。由此看出,中國崛起不再是異想天開,而成了一個可預見的事實。但中國的這次崛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那些在大工廠裏揮灑汗水的工人們。
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慘痛的社會新聞刺激著我們的神經,如在富士康這樣的巨型工廠裏,層出不窮地曝出自殺事件。這件事的意義可不單是占據了報紙上的一個小版麵而已,它提醒我們注意到在中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類事件意味著中國低人工成本、無技術含量的生產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不同於自己的父輩,新一代的工人並不滿足於找一份填飽肚子的工作,他們也不再滿足於站在流水線上枯燥地重複組裝電路板的工作。在進入社會前,他們努力學習,以期能收獲一個美好的人生,當一切幻想都破滅後,有的人承受不了現實與理想的落差,於是選擇了跳樓自殺。
因為人民幣彙率製度的保護,“金融海嘯”對中國的影響最小,於是中國現在麵臨一個問題:如果中國的工人不再願意以低工資工作,中國又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美國極可能沒有能力償還債務,而在美國身後,還有許許多多試圖解決本國經濟問題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應該如何掌控這一情況?中國又拿什麼來跟他國競爭,並引領整個世界呢?
中國目前的確存在危機。“危機”這個詞很有趣。有些人會將其視為“危險”,但有些人也會將其解讀為“機會”。其實從曆史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機會往往伴隨著危險而來。你知道“股神”巴菲特的致富秘密嗎?當每個人都忙不迭地為了減少損失而拋售手中的股票時,他反其道而行之,以相當實惠的價格購入大量的低價股票。因為公司總是有固定價值的,但在拋售的高峰期,價值肯定被低估,而他看準時機出手買入,隨後繼續幫助那些公司獲得長遠的發展,如此一來,他的財富將大幅增長。
所以,我想問問年輕的留學生們:有沒有人打算出國後再回國?有沒有人打算要堅守這個國家,與之共進退?
如何領跑世界
當你已經摩拳擦掌想要領跑這個世界時,你做好準備了嗎?
1990年,哈佛大學的教授約瑟夫·S.奈曾經在《美國注定領導世界?》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軟實力”一詞。他認為,當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時,不能靠使用武力威脅他人來達到目的,而是要運用自身的影響力,或者又稱“軟實力”,讓他人心甘情願地聽從指揮。
我們模擬兩個情景:第一個是,有人硬性規定讓你閱讀我撰寫的《佩蓉談商務禮儀》;第二個是,你要準備一場即將到來的重要麵試,當你向自己信任的教授尋求幫助時,他向你推薦了這本書。在這兩種情況下,哪一次獲得的閱讀體驗更快樂呢?答案顯而易見,是後者。
軟實力永遠比硬實力要得人心。那麼,個人如何培養這種軟實力呢?我認真研讀了約瑟夫·S.奈教授的書,非常樂意在這裏跟大家分享幾點我對軟實力的總結。
激情
激情是什麼?它讓你心甘情願從事一些無報酬的事情。但最後,你會發現這些前期無報酬的事在給你帶來快樂的同時,還會帶來很可觀的經濟回報。如何保持激情?激情是可以傳染的,就跟細菌一樣,要得到它,你就必須跟那些“感染者”多在一起。把自己禁錮在書本裏麵,就等同於把認識新世界的機會拱手相讓。多走出門,跟他人一起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不論你的學習有多緊張,一定要留一些空餘時間和精力找尋能讓自己充滿激情的事情。不要局限於隻是興趣,必須要有激情,隻有這樣,你才能維持長時間的喜愛,而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領導力
“領導力”聽起來很大很空。但是,所有對外的領導力均來源於對自我的領導。如果你不能靜下心來為更高更遠的目標奮鬥的話,那領導下屬突破困境又從何談起?有史以來,偉大的領導者都能為了達到更高的目標而放棄一己私欲。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眾所周知,他在監獄裏待了27年,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在牢房裏度過了,但是當他出獄後,他以壓倒性的勝利贏得了總統大選,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那些將他誣陷入獄的人伸出友誼之手。當時南非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危機當中,國家大局遠比個人恩怨更重要。曼德拉成功地領導了自我,因此,他才能成功地領導南非高速發展。如今南非繁榮富強的景象也與周邊的其他非洲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得不說,曼德拉厥功甚偉。
創造力
中國並不缺少創造力,缺乏的是正確引導這種創造力的渠道和滋養創造力的土壤。就如消費者和問題解決者的區別。消費者在遇到產品有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投訴,隨後隻要商場願意賠償就萬事大吉,但是產品生產者必須卷起衣袖著手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問題誓不罷休;消費者隻需要空談問題,問題解決者則是富有創造力的實幹家。我為深圳中學的發明隊做指導時,在他們準備為盲人進行小發明時,我建議他們將自己的眼睛蒙上一兩天,親身體會一下黑暗生活,看看盲人在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獲得創造力,就得深入情境、深入問題。久而久之,才能看到隱藏的機會。這樣你的觸角會比常人靈敏很多,創造力自然也更勝一籌。
冒險
危機時刻其實就是冒險的最好時機,危機在帶來失敗的同時,也能帶來更多機遇。失敗其實並不可怕,應付各種逆境正是增強能力的最好時機。是像縮頭烏龜一樣躲在安定之殼裏呢,還是為了自己更好地成長,信心百倍地選擇冒險?你們年輕,輸得起。
自我認識
蘇格拉底說過,沒有經過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我們中的大部分人生下來就被不斷告知我們是誰、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子。社會和他人為我們設置了太多條條框框,我們如果再缺乏自我認識,這樣提線木偶似的人生還有什麼趣味呢?“自我認識”是從不斷的自問中得來的。問問自己:我的獨特個性是什麼?我喜歡與不喜歡的東西是什麼?什麼東西最能撼動我的內心?有什麼對我來說一文不值?我經曆了哪些好與不好?我所成長的城市及家庭環境是怎樣的?我所處時代的曆史是怎樣的?我在大環境下的夢想和心聲是什麼?你自我審視得越多,經曆的事情越多,你對自我的認識也就越深刻。自我認識越早,你就越懂得保護自己的夢想和理想。
社會責任
現在這個時代,無論是申請大學也好,找工作也好,幾乎都要求你有一些誌願者經曆,以此來展示你的社會責任感。你的出發點是為了蒙混過關,還是真心實意自願幫助他人呢?相信我,這一眼就能看得出來。我建議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誌願者活動”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日子一久,樂於助人的良好品質就深入到你的骨子裏去了。
融入團體
網絡上曾有這樣一句流行語: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對很多人來說,幫助他人或是對手,會被旁人視為愚蠢的行為。但今天,很多的發明創新都出自團隊之手,一人單打獨鬥已經行不通了。團隊協作能將個體優勢發揮到極致,並能很好地彌補各自的缺點。那些不斷強調個人能力,因為害怕失去便拒絕與他人分享的人,永遠戰勝不了團隊協作的智慧。
品德
著名經濟學家高希均曾說:“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沒有人品大事小事都壞事。”我們的社會從來都不缺有才華的人,但這個社會永遠需要更多有個性、廉正、將他人幸福視為人生目標的人。地球上,每個人的命運都緊緊聯係在一起,就像蝴蝶效應,你以為是一件小事,也許就能給別人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在做任何決定之前,我們都應該捫心自問:我們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最後的結果將會怎樣?
建議大家看看成龍主演的電影《功夫夢》。在這部電影裏,主人公被要求不斷重複那些看上去一點意義都沒有的功夫動作,枯燥無味,師父也沒有解釋說為何要這樣。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暢銷書《異類》中提到,科研人員發現,一個人要成為任何領域的大師,其練習時間都必須在一萬小時以上,即使是像莫紮特那樣的神童也不例外,這也就是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
軍事訓練營也有著同樣的規則。作為身處校園的學子,你就像處於軍事訓練營一樣。那些枯燥無味的練習題和難以招架的大小考試,正是幫助你向上攀登的階梯。有了這個硬底子,你才能來談軟實力,那時候才能無招勝有招,不需付諸武力,別人也會稱你為“思想領袖”。
電影《蜘蛛俠》中有一句台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毋庸置疑,當成為擁有特權的領袖後,更應該如履薄冰地擔負隨之而來的責任。
1.2 馬太效應及其運用
《聖經·馬太福音》第25章講述了一個故事:主人在離家之前,召喚他的三個仆人,分別給他們一千、兩千、五千兩銀子,吩咐他們各自支配。當主人回家時,得到五千兩銀子本金的仆人回報給主人五千兩銀子的盈利,主人讚賞了他的善良和忠誠;得到兩千兩銀子的仆人也賺了兩千兩銀子,主人給予了他同樣的讚美;而得到一千兩銀子的仆人因為害怕失敗而選擇把銀子埋在地裏,主人責備了他的邪惡和懶惰。《聖經》的這個故事是要人明白:每個人被賦予多高的天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如何利用他的天賦,而其所作所為將會得到怎樣的評價也基於此。忠誠便是善,懶惰等同於邪惡。故事中的主人並沒有誇獎賺錢的仆人有多聰明,因為智商高低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主人看中並讚揚的是仆人的品格,因為這是個人可以在後天獲得的。在故事的最後,那個被主人評價為邪惡的仆人的一千兩銀子被主人收回,獎賞給了得到五千兩銀子的那個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