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運動鍛煉 有意識地讓左手、右手多重複幾個動作,可以刺激右腦,激發靈感。右腦在運動中對鮮明形象和細胞的激發比靜止時快得多。由於右腦的活動,人腦的左半球活動受抑,人的思維會擺脫邏輯思維,創造性靈感常常會脫穎而出。
3 培養寶寶的勇敢精神
膽小、怕與父母特別是與母親分離,是8個月大嬰兒的正常心理現象,它說明嬰兒已經能夠敏銳地辨認熟人和生人。因而,怯生意味著母(父)子依戀的開始。同時,它也說明嬰兒需要在依戀父母的基礎上建立更為複雜的社會性情感、性格和能力。
怯生是嬰兒心理發展的一個正常過程,通常會在短期內自然消失。研究表明,怯生的程度和持續時間與教養方式有關,在這以前的幾個月裏,可以經常讓嬰兒看電視、逛大街、上公園,到客人家去,和洋娃娃玩,聽收音機裏的人講話,經常在他麵前擺弄新奇的玩具等。嬰兒熟悉的大人越多,越習慣於體驗新奇的視聽刺激,那麼,怯生的程度就越輕,時間也就越短。
要注意,今後的幾個月是嬰兒與父母形成鞏固的親子關係的重要時期。大人不要長期離開自己的嬰兒,同時要拓寬他的接觸麵,特別是讓他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的孩子接觸、玩耍。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這樣,勇敢、自信、開朗、友愛、善於與人相處、富有同情心和競爭心等現代素質,就會在嬰兒的心裏紮下根,就能使嬰兒在未來社會中健康和快樂地成長。
第六節 疾病防治保證寶寶健壯
1 及時注射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麻疹病毒活疫苗的簡稱,接種後可預防小兒發生麻疹。接種時間為出生後第8個月。
為什麼要在小兒出生後滿8個月時才接種麻疹疫苗呢?這是因為新生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中獲得麻疹抗體,使小兒具有暫時的抗麻疹能力,但出生後8個月左右麻疹抗體逐漸消失。為了預防麻疹的發生,必須在母體抗體消失後進行麻疹疫苗的接種,才可使免疫獲得成功。否則,在抗體消失前接種麻疹疫苗,母體抗體可將疫苗病毒中和,使疫苗產生的抗體減少,影響免疫效果。因此,心急的媽媽千萬不要認為疫苗接種越早越好,提前接種反而會適得其反。
如果小兒在接種疫苗之前已患過麻疹,就不需要再接種麻疹疫苗了,但千萬不能將小兒得的風疹或寶寶濕疹或藥物疹等誤認為是麻疹。因為小兒出疹子的疾病很多,出疹子不一定都是麻疹,這時應請醫生診斷一下。
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好,持續時間也長,在小兒7周歲時再加強免疫一針。
接種麻疹疫苗後一般反應輕微。隻有5%~10%的小兒於接種後6~12天發生短暫的發熱,但體溫不超過38.5℃,並出現皮疹,持續2天即消退,往往不易被發現。小兒的精神、食欲均不受影響,也不會出現流淚、咳嗽等症狀。皮疹僅見於胸、腹、背部,皮疹消退後無脫屑,也不留褐色斑。
對雞蛋蛋白有過敏史的小兒應慎重使用麻疹疫苗,以防止發生接種後的過敏反應;在發熱、疾病的急性期應暫緩接種;注射丙種球蛋白後至少1個月才可接種麻疹疫苗,而接種麻疹疫苗後兩周才可注射丙種球蛋白,以防止丙種球蛋白中的抗體減輕麻疹疫苗的作用。
2 及時治療寶寶的隱睾
隱睾是男孩較常見的生殖器發育異常。如果不及時發現,延誤治療會影響生育,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隱睾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其中雙側隱睾占10%~20%。正常情況下陰囊壁能調節局部溫度使其略低於體溫,以維持睾丸的正常功能。未下降的睾丸停留在腹膜後,受體溫影響,1歲以後就出現超微結構變化,兩歲後基本喪失生精能力。青春期後,絕大多數隱睾會發生萎縮,如係雙側,則會影響生育能力。
位置不正常的睾丸,尤其是位於腹膜後者,發生腫瘤的機會較正常人高20~40倍左右。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後10個月內注意檢查孩子的陰囊,如發現問題,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1歲以內的隱睾仍有自行下降的可能,可觀察,並用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者,可改行睾丸下降固定術。2歲以後隱睾保留意義不大,還會有惡變的可能。臨床經常見到由於家長的忽視及醫學常識的缺乏,造成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或準備結婚時才發現隱睾,那時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因此家長千萬留意自己孩子的陰囊,及早發現問題並及時治療。
3 預防高熱驚厥
高熱驚厥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多為上感、扁桃腺炎及各種急性傳染病初期引起的。體溫上升越快、體溫升得越高,越容易發生驚厥。患兒多為6個月至3歲的孩子,驚厥多在發燒後24小時內發生。發作時患兒會突然意識喪失,兩眼直視、斜視或上翻,頭向後仰,麵部和四肢肌肉抽動,手握得很緊,一般會持續數分鍾。多數每次發熱隻抽一次,發作過後神誌很快清醒。
這種高熱驚厥又叫單純性高熱驚厥,愈後一般不會發展成癲癇,對智力影響不大。有些高熱驚厥發生在6個月以前或6歲以後,多在發燒時發生。抽風時間往往超過15分鍾,抽風多為局限性或兩側不對稱,中等程度發燒也可發生驚厥,一次發燒可抽風幾次。這種驚厥又叫複雜性高熱驚厥,預後比單純性高熱驚厥差,部分患兒會發展成癲癇,應該去小兒神經科門診做進一步檢查。
驚厥發作時,家長應就地做下列處理:讓患兒側臥,防止嘔吐物吸入;解開衣領和腰帶;用幹淨布包裹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間,防止舌頭被咬傷;枕冷水袋,用白酒兌少量溫水擦拭降溫;指壓人中、合穀穴止痙;若咽部有分泌物應設法吸出;如有條件,可給患兒吸氧。若驚厥不緩解,應及時去醫院兒科看急診。
因高熱驚厥容易複發,所以孩子每次發燒時,家長不要給孩子穿得過多、蓋得過厚,即不要“捂孩子”,積極用物理方法或藥物退燒。即使體溫不高,也應及時服退熱藥。
內熱重的孩子感冒時容易發高燒,而且體溫上升很快,也容易出現高熱驚厥。所以平時不要吃得過多;舌苔厚、腹部脹滿時應吃些消食的中成藥,如促脾消食丸、嬰兒素等。大便秘結的孩子,應服用小兒牛黃散、清降片等緩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