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把握與孩子溝通的尺度,孩子才肯聽(1)(2 / 3)

李穎有一個11歲的女兒,母女兩人感情很好,形影不離,無話不談,讓身邊的鄰居朋友羨慕不已。可是,隻有李穎自己知道,與女兒之間的溝通,她做了多少功課,下了多少工夫。

有一段時間,李穎因為工作原因,精神狀態很不好,跟女兒說話也沒了耐心,更多的是指責和嗬斥。比如:一天,女兒放學回家,比平時晚了一點,李穎便劈頭蓋臉地嗬斥:“去哪裏了?怎麼比平時晚了?”女兒說:“我和小霞一起去葉子家玩。”李穎依然不依不饒地說:“我很擔心你!你知不知道?以後放學就回家做功課;不許到處跑!”女兒聽了臉色很難看,然後不理李穎就回自己房間去了。

李穎也意識自己說話語氣和說話方式都不太合適,但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就沒怎麼關注女兒的看法。後來李穎發現女兒越來越不聽話,甚至不願意跟自己多說話,每天回來就做作業,做完就睡覺。她擔心女兒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去谘詢家庭教育專家,專家聽了李穎的情況給她開了一個“藥方”:多傾聽孩子的訴說,與孩子交流時少說多聽,並交給了她許多傾聽孩子心聲的技巧。

從此,李穎轉變了自己的態度,也不再隨便對女兒的言行作價值判斷;即使當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時,她也會承認女兒想法的合理性,並積極做個女兒的傾聽者,母女倆的關係又回到了從前。

一天,女兒放學回來沮喪地對李穎說:“媽!今天的考試考壞了,我好難過。”李穎聽了,停下手邊的工作,坐下來溫和地對女兒說:“願意詳細地跟媽媽說說嗎?”女兒看了看媽媽,點點頭,然後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考試考壞的情況給媽媽講了。李穎聽後,先安慰女兒,接著和女兒一起分析了失敗的原因,並和女兒製定了相應的補救措施。

和女兒分析完情況,已經是深夜了。女兒感激地看著媽媽,說:“媽媽你真好!有你這樣的媽媽,我太自豪了!”那一刻,李穎也感覺很幸福。

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體會孩子的感受,不但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明白,不管有什麼困難和煩惱,都會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這會讓孩子有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可使孩子的創造力和理解力得到全麵的發揮。

傾聽孩子說話,重要的是少說多聽。經常有孩子抱怨:“沒有一個人真正聽我說話,他們隻是在說自己的!”孩子對這種情況有特殊的感受。稱職的父母,一定要學會聆聽孩子說話,用自己對孩子的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多說話,讓孩子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表達出來,這樣才能與孩子進行良性的交流和溝通。

在聆聽孩子說話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1. 要對孩子的話題表現出興趣

也許孩子所說的一切,在父母眼裏很幼稚,但是父母在聆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對孩子以及孩子說的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被尊重,也會感到自己是重要的。

2. 要給孩子留出時間

在孩子獲得成功或者喜悅時,他們很想讓父母分享他們的好消息或者愉快的心情;當孩子內心經曆著恐慌、創傷或失望時,他們也需要父母溫情的安慰。所以,父母不論多忙,都要給孩子留有時間,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由於或者著急做其他的事,沒工夫聽他們說話,要給孩子留一部分時間說話,給孩子有傾訴表達的機會。

3. 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比如選一個安靜的地點,一個不忙的時間,這樣才能夠做到專心聽孩子說話。在這個時間。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忘掉其他任何讓人分心的事,隻關心與孩子的交流,真心與孩子接觸,哪怕隻是幾分鍾,也要認真傾聽。

4. 耐心地鼓勵孩子談話

在聽孩子說話的過程中,要善用一些鼓勵的詞,如“嗯”“我懂了”“不錯”等,也可以適時地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讓孩子盡情地把想說的都說出來。

5. 注意自身的行為語言

父母要善於利用自己的行為語言向孩子表示“我在聽著呢”“我感興趣”“你說的真有意思”。有下麵幾種信號可以表示對孩子的注意:一是用慈愛的目光注視孩子;二是正麵麵對孩子;三是與孩子緊挨著坐等。

6. 幫助孩子弄明白,並說出自己的經驗

在聆聽孩子說話的過程中,父母要及時回應一下,通過自己的言語對孩子的敘述加以解釋和說明,可以幫助他們弄清楚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在解釋時,要多運用詞彙,盡可能幫助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準確、清楚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