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讓孩子體會到進步的樂趣
切勿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時,隨時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高度讚賞,即使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顧的問題,父母也要表示關心,承認孩子付出的努力。
父母心語
藝術潛能也是特殊才能,特殊才能不等於天才,後天的環境與後天的教育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尊重和培養孩子的興趣
小剛的家裏管他很嚴,從小就強迫他學鋼琴、背唐詩。最開始,他還有興趣,可是父親的要求太嚴厲了,彈錯一個音符、背錯一個字,都要受懲罰,這讓他越來越怕,隻要是學習,無論學什麼,他的心裏都怕得要命。家裏一來客人,爸爸就讓他表演彈琴背詩,他覺得自己就像是馬戲團裏的動物,每天受苦受累,隻是為了表演給客人看,讓客人取樂,讓爸爸有麵子。從很小的時候,他就恨死了來家裏的那些客人,因為他們隻喜歡看自己裝出來的聽話樣,他們和爸爸媽媽一樣,從來就不在乎自己的真實想法。
上中學後,小剛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孩,因為媽媽逼她學鋼琴,就用錐子紮自己的手。他覺得,那把錐子紮進了自己的心裏,自己和那個小女孩一樣,都是太苦命了,還不如街頭那些要飯的小孩。他對學校的課程一點興趣都沒有,隻是習慣了接受訓練,腦子裏已經習慣性地認為,人活著就必須要受苦,每一門課都是一個折磨人的魔鬼。
他的父母絲毫也沒有注意到他的情緒變化。實際上,他們什麼時候都沒有在乎過小剛的情緒,隻知道每天早上六點半叫他起床,晚上監督他寫作業,就像警察看管犯人一樣,隻要作業或考試時做錯了題,家裏就一定會有懲罰,或者是免除1個月的零花錢,或者是沒收3天的自行車鑰匙。
有一次壓力太大了,小剛實在受不了,對父母大喊——再逼我,會逼出人命來的!從那以後,成績就越來越差,他是徹底不想學了,還經常離家出走,一走就是好幾天。爸爸再怎麼打他也不在乎,反正已經打麻木了。老師再怎麼勸,他也不好好學了,還經常擾亂課堂秩序。最後,他被學校勸退,連中學也沒有念完。
上麵小剛的經曆告訴我們,長期強製性的要求、枯燥單調的學習生活、漫無計劃、無目標地努力,以及頻繁的不滿與批評,所有這些使孩子的好奇感與學習熱情一點點被侵蝕。
而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自發狀態下,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這種積極的表現,是老師和家長都希望看到的。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對學習壓力有相當強的承受能力,甚至一點都不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而且學習效果好、記憶力也相對加強。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學習要有興趣,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講,家長在講,許多書本也在講;但是,真正領會這一點、運用這一點的家長並不是很多。
當你指責孩子、埋怨孩子、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你隻是想要一個結果。這時的你是一位粗暴的家長,因為您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興趣是什麼。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幹涉孩子的興趣,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危害。
一是父母對孩子興趣的過分幹涉會使孩子對自己的愛好產生片麵的認識,認為自己沒有眼光、沒有本事,從而否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變得沒有自信。
二是父母忽視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聽孩子的解釋,不從孩子愛好出發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歡和感興趣的,這樣做既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還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產生逆反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我們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孩子就會學得更輕鬆、更快樂。他們也非常願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慮孩子的愛好興趣,而是強加給孩子父母認為應該學的東西,會使孩子失去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容易使孩子產生厭煩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