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好習慣就是好規矩,培養孩子的自控力(1)(3 / 3)

我國著名教育家陸士楨曾經說過,教育孩子要學會一手接納,一手控製。因為孩子畢竟隻是孩子。對於孩子,適度的控製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畢竟是“心”育,一切教育應從“心”開始,想方設法喚起孩子的內心動力才是主要的,再適度輔之以外部的控製 (內因為主,外因為輔 )。控製與疏導相結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樣,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結合才行。

但是這個堵疏的比例怎麼控製呢?這裏麵大有學問。

在孩子的學齡前期要“管”和“教”為主,越小的孩子其行為越應該管束和規範,對小孩子的無理行為不能遷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就不能製服孩子的對抗行為,那麼孩子以後的每一次對抗,父母都不會獲勝。假如父母無法讓一個5歲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麼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進行任何有效的管和教。

到了小學階段除了要繼續管、教外,也要重視疏和導,做到管、教、疏、導同時並用;孩子越是長大,管和教就應該逐漸減少,而疏和導就越來越處於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導”的分量。

孩子進入初中,父母對孩子的“疏”和“導”就應該占據重要地位了。進入初中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尤其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的逆反、對抗心理較強,他們已經不再屈從父母的管束和說教,希望父母尊重他們,與他們平等溝通。這時,激勵和引導就應成為教育孩子的主導原則和方法了。

總之,如果父母能綜合運用管、教、疏、導四個原則,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采用側重點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當然,以上四原則要想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和關愛之上。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就不會有對孩子的有效教育。沒有對孩子的關愛之情,就不會有對孩子良好的情感溝通和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當然也不會有有效的教育。而且,一個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越善於“疏”和“導”,“管”和“教”的成分用得極少。因為他們總能抓住孩子的內心需求,總能把握孩子的內心感受,伺機進行引導。

父母心語

一個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長,越善於“疏”和“導”,“管”和“教”的成分用得極少。因為他們總能抓住孩子的內心需求,總能把握孩子的內心感受,伺機進行引導。

影響孩子一生的做人、做事和學習習慣

父母們認為培養孩子習慣應該集中在三大塊,即做人、做事和學習。

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

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

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

1. 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人習慣

先說一則真實的故事:

1995年12月27日上午,某市郊中心學校有名一年級學生放學回家,路過某大橋時,不小心從4米高的橋上摔了下去,小腿骨摔斷昏迷過去。約摸過了1個小時,上百名圍觀者多是議論無人去救。

路過此地的一位中學生李紅華,見狀推開人群,去橋下抱起已經蘇醒在雪中向堤上爬的小孩,大聲說:“小弟弟,你別哭,我來救你!”他使盡力氣把小孩抱上了橋,叫來一輛三輪車,可車主見他沒錢,不拉。無奈,他含淚背起小孩找到小孩的家,小孩脫險了。

先別去議論譴責某些人的行為,我們要讚頌李紅華的見義勇為這種道德上形成的“本能”行為。它體現了做人最重要的一個品格──關心他人的精神和仁愛良心的風尚。這種精神和風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必須從小抓起、從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