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沒多久,隻見兒子輕手輕腳推開房門,躡手躡腳地走進屋來,手裏提著一把鋥亮的大斧頭。一到床前,就怒氣衝衝、咬牙切齒地舉起手裏的大斧頭,狠狠地向床上的被子亂砍了一通。隻聽“啪”地一聲,小木桶碎了,兒子以為是他父親的腦袋被砍碎了,丟下斧頭倉皇地逃走了。
光陰似箭,一晃過去了10多年,這位富翁已經80多歲了。暮年孤獨,苦不堪言,睹物興懷,百感交集。他雖恨兒子,但仍希望兒子能改邪歸正、重新做人,回到自己的身邊來。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一個桑園裏獨自散步。忽然,有一位年逾30的農夫徑直朝他走過來,手指身旁的一個很粗的老桑枝,禮貌地對他說:“老人家,請你把這株老桑枝彎過來。”
那老人家笑笑,搖著頭對眼前的農夫說:“老弟!老桑枝已經那麼粗了,哪裏還能弄得彎呀?”
那農夫說:“不錯,不錯。桑枝要從小彎,兒子要從小教呀!”
老人家聽了這句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兒子,很後悔自己小時沒有好好塑造自己的兒子,禁不住老淚縱橫。
這時,隻聽那農夫又對老人說:“你仔細看看,我是誰?”
老人上下打量,這才發現站在自己麵前的就是失散多年的不孝之子。
時過境遷,往事雖然不堪回首。但父親寬宏大量,不計前嫌,還是原諒了自己的兒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的好習慣要盡早培養,不要等到孩子年齡大了,已經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了,再想著去改,那就晚了。
父母心語
抓習慣,小時要嚴,大了就可以放鬆一點。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因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越容易塑造。
培養習慣,疏導很重要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家長時常感到困惑,在方式上難以抉擇,往往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有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采取近於放任的態度,然而完全放任一個孩子,他會怎麼樣呢?很少有人敢做這樣的試驗,因為人生沒有重新來過的可能。古時候斯巴達人的做法正好相反,幾乎是嚴酷地對待自己的後代,倘若不能長成一個強健的人,甚至不惜置其於死地。現在中國人普遍驕縱孩子,而驕縱與任其發展的差別是家長自己也不易區分的。
傳統的中國教育近於嚴酷,私塾先生是拿著板子上課堂的,這在20世紀初被革命者當成一種壓迫。如今當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的時候,不能不感到,傳統教育中的許多方法,即使對革新來說,也未必沒有一點好處。那麼,如何在放任與規範之間尋找一個恰當的平衡點,恐怕需要一番更加慎重的研討。
傅雷先生的兒子傅聰是一位國際級的鋼琴大師,傅聰幼年是被父親逼迫著學習鋼琴的。傅雷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厲,他在樓上翻譯作品,孩子在樓下練琴,中間稍有停頓,他就下來抓著兒子的頭往牆上撞。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受到摧殘,也使傅聰的母親在精神上受到刺激。
傅雷對孩子的強製教育完全是一個中國式的強權父親的形象。這一點不但表現在他逼迫幼年傅聰學習鋼琴上,也包括在生活上,他凡事都跟孩子說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規定得清清楚楚,沒有討論的餘地。從這樣的意義上說,傅雷教子的教育方式是值得反思的。然而,由於傅雷先生在學術上的造詣是眾所周知的,也由於傅聰的成功,傅雷先生的家教方法至今仍然被無數家長效仿。
其實,傅雷對於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過深刻反省,晚年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說:“我也知道,從小受些挫折對你的將來多少有些幫助。然而,爸爸畢竟犯了很多很大的錯誤。自問人生對朋友無愧,唯獨對你和你母親感到有愧良心,這是我近年來的心病。這些天它一直像噩夢一樣在我腦海裏徘徊。可憐我過了45年,父性才真正覺醒。”在傅聰回信表示已經原諒了父親的過失之後,傅雷又激動地在第二封信中寫道:“我感到難以置信的高興,兒子終於和我成了朋友,天下還有比這更幸福的事嗎?我為我的兒子感到驕傲和自豪!”
當無所拘束時,恐怕大部分孩子會本能地趨於偷懶、享樂,而學習並不總是能夠在愉快中完成的。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可以無須謀生,憑性情任意作為,多數人會墮落。過去說“君子之澤,五世而竭”,除了說明社會變遷往往很快之外,其中也含著這麼一層意思,即可以縱情任性的子孫通常無法像他們苦難中磨煉出來的先輩一樣,仍能充當國家的棟梁之材。所以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製造砥礪與磨難。這一點今天做得比較好的是日本人,他們的幼兒園大冬天也讓孩子穿著短褲出操。中國人也許因為上一代的磨難太多,又因為“不吃苦就成材”對多數人來說仍然是一種沒有完全破滅的夢,難免還存著一種幻想。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在戕害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