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家國天下誌—兩次遊學觀與思(3 / 3)

他的父母來自荷蘭和英國,二戰時曾在印尼參加抗擊日軍的戰鬥,還曾入過獄;戰後來到墨爾本定居至今。不同的文化被愛聯係,被愛融合,一同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幸福生活著。主人和他父親時常談論工作和時事,自由的交流、朋友般的關係令人羨慕。

第二家主人的孩子有在悉尼工作的,也有在外國讀書的。但孩子帶著朋友來家中做客時,女主人都會準備豐盛的晚餐,大家愉快暢談、進餐。提到族裔間的友好,我不得不提到,2004年時,墨爾本市長正是一位華裔人士。

在當地人家中,我感受到人與人的關懷與愉快。平日裏穿梭在學校與主人家,或外出旅行時,我還能感受到社會對人的關懷備至、人對社會的尊重與奉獻,以及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寧。

例如,城市許多角落都有直飲水機,市民或遊客不必擔心口渴,打開龍頭就有幹淨的可直接飲用的水,事實上,墨爾本的供水係統已經做到全城提供直飲水。

這是政府對市民提供的多好的服務啊!

人們對政府的服務也表現出足夠的尊重與珍惜,每台直飲水機,都不曾被人為損壞,也沒有浪費水的現象。

墨爾本的治安相當好,第一家主人平時不鎖院門,主人的父親是位監察官員,據他介紹澳大利亞的監察製度比較成功,腐敗現象發生得很少。

向國外學什麼

看到了許多好的現象,對比國內的一些落後現象,我開始了思考。

首先,坦誠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很有必要,特別像澳大利亞這樣一個從環保到經濟發展,到社會和諧等方麵,都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國家,應當讓國人認真研究,不要走“崇洋媚外”、一切照搬和“自我中心”、滿足現狀兩種極端。這些都不利於我們認識、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

其次,應當深入分析澳大利亞的經濟社會能夠達到這樣成就的原因,認識澳大利亞和我國國情的差異。

經濟上,澳大利亞以農產品和礦產的大量出口發家,同時注重科技含量的提高、產業的轉型,使得其農產品、礦產附加值提高的同時,生物、電子等新型產業也蓬勃發展。自然環境上,由於澳大利亞並沒有大力發展過重工業、化學工業這些汙染嚴重的產業,總體上它的環境條件比較好。

對於曾經出現過的畜牧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澳洲人想了許多辦法補救,例如保護草場禁止過度放牧、修建灌溉工程(尤其是著名的雪山調水工程)等,改善了澳洲的畜牧業發展狀況。去堪培拉、悉尼旅遊時,我們隨處可見蔥蔥鬱鬱的草場和稀疏的林木——這正是澳大利亞標準的氣候景觀。

社會方麵,澳大利亞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有來自不同時代的世界各地的人在澳定居,決定了澳大利亞社會必須不斷處理民族相處的問題,又不斷產生好的辦法促進族群間的和諧,於是營造了今日和諧澳洲(當然,澳洲社會中原住民和部分亞非裔的地位還不夠高,這是移民國家的通病)。

最後,想想我們應該借鑒澳大利亞這些經驗——可持續、愛護環境的發展意識和做法,維護社會和諧的辦法,經濟製度和科學技術上的種種成功,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總之,我覺得澳大利亞是個非常適宜居住的國家(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社會和諧);但我同時也不讚同一些人對澳的過分讚揚和對我們國家的貶低,因為他們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較少的人口以及他們選擇的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成就了他們的今天,這絕不是我們應當照搬的——我們學的並不是他們如何走發展之路,而是要學他們如何思考自己的發展之路。

可以說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我們體驗了豐富的異國文化——小到吃飯的餐具和禮節,大到國家的經濟和製度。在英國時我還小,知識不夠多、眼界不夠寬,很難體會文化和社會上的差別——這點從遊記就能看出來:風景描繪居多,對人和社會環境描寫較少。

相比之下,在澳大利亞,我就有相當深的體會,兩個寄宿家庭、學校裏的同學們也給了我許多幫助和指點。

在澳大利亞,我第一次旁聽了彌撒(夏威爾學院是一所教會學校,宗教信仰Religion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第一次感受到國外的差異化教育(既有人們津津樂道的弱智數學——10年級生也即高一學生還不會因式分解、4 6要靠計算器,也有優秀學生才能選修的微積分——注意,10年級生就可以選了);第一次了解了貴族學校給學生發展留出的極大空間(我寄宿主人家的哥哥選修編曲課、吉他課,他對音樂的熱衷在學校裏就能充分地受到尊重;此外他還選修了攝影術,我跟隨他到暗室裏親自洗出了我人生第一卷黑白照片)。

第一次明白老外對台灣問題的無知。他們居然根本不知道,台灣從最早開始就是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以為台灣從來就是獨立的。

那次我為了解釋蔣介石敗退台灣的曆史,舌頭幾乎都快說僵了,窮盡了我所有的詞彙和語法。由此,我聯想到政治上為何中西分歧巨大……

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會視周遭環境為當然,停滯不前、不思進取。改變這種狀況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個人去親身感受“原來是這樣”、“原來還可以這樣”的新世界。

同樣事情,不同觀點;同樣角色,不同表現;反差,對立,矛盾;這一切都是人的認識和實踐發展提高的必經曆程。這也正是出國的經曆、跨文化的經曆價值巨大之原因所在。

“身為他鄉客”,你必須懂得靜下心來去品嚐異鄉的滋味,體會更多於己裨益良多的東西。

身在異鄉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那份家國之情。

在澳大利亞期間恰逢雅典奧運會,我們幾乎每天都關注中國代表團的成績。當澳大利亞人自豪於他們人口少而金牌多時(澳大利亞僅兩千萬人口,當時卻奪得17塊金牌、49塊獎牌),我也自豪於中國代表團的出色表現。

但當他們狐疑地問我,中國13億人才拿那麼一點獎牌(中國獲32塊金牌、63塊獎牌)時,我用“經濟發展製約”、“體育缺乏基礎設施”回答了他們;內心卻有著另一層感慨——“澳大利亞的全民健身太活躍了、居民太熱愛體育了、設施確實比我們優越太多了,關鍵是有群眾基礎;而中國除了乒乓球之外,幾乎沒有幾項有群眾基礎的運動”。

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同在夏威爾學院交流的,還有一批來自日本長崎的學生,當地人不會辨認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旦他們問我們是哪裏人、我們回答中國人之後,他們會豎起拇指說“You’re great!They are far behind you。(你們很棒!他們遠不如你們。)”

我們為我們能代表一片偉大的土地和一群偉大的人民感到自豪!我們也為澳洲人對我們,以及對我們的祖國表達的尊敬和讚美之情感到十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