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英國曆史對我很有啟發。
在英國,我們就住在牛津,漫步在那古色古香的街道上,看夕陽下鴿子從屋簷躍起,聽鍾樓上略顯沉悶的聲響,摸一摸幾百年矗立在那的石柱——曆史就在你的身邊。
不懂曆史的人太自傲,經不起一點跌宕;不懂曆史的人太輕薄,胸懷裏缺少包容和智慧。從書本讀曆史是必要的,但走曆史、看曆史、聽曆史、摸曆史,才能讓曆史融入你的心中。
澳大利亞的曆史短暫,但也艱辛。華人很早就與澳大利亞的發展聯係在一起,從墨爾本的巴勒拉特金礦(Ballarat Goldmine)裏華工的身影和百年曆史的華人街就可以一瞥。
在澳大利亞我們參觀了當地幾乎所有的曆史名勝:從百年曆史的議會大廈到1880年萬國博覽會的展覽館大樓,從維多利亞式屋簷的平房到意大利人聚居區,從路旁古老的教堂到嶄新高大的觀景塔(Rialto Towers,墨爾本最高建築物)……我們走遍了墨爾本的許多角落,也走過了年輕國度的豐富曆史。
澳大利亞曆史有這麼一個片斷:二戰時澳大利亞也曾遭到侵略,日本的飛機曾屢次轟炸澳大利亞北部,這時美國對東南亞的出兵拯救了澳大利亞人,也因此澳大利亞成為了美國的堅定盟友。
這段故事是我住的第一個寄宿家庭(Host family)主人的父母告訴我的,他們就是那段曆史的見證人。從他們的口中說出的曆史,代表了澳洲普通人心中的觀念,一下子許多外交、軍事上的疑問全部消散。
要理解一個國家是怎麼看待問題、思考和決策的,必須了解他們的曆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出國觀史”觀的不僅是古風和新鮮,觀的更是一種想法和思維。
比起英國的“觀”為主,澳大利亞之行我更能“思”了,這大概就是“讀史使人明智”吧!
身為他鄉客
英國和澳大利亞我都有豐富、難得的體驗,翔實的日記部分反映了小遊子的生活感受與心態。
中國菜實在是太美妙了!這兩天的Foreign things(外國物品)都還不錯,就是Foreign Food(外國食物)太差。我們越吃“香脆”的土豆、營養的salad(色拉)、“結實”的麵包、“鮮美”的肉食,就越熱愛中國菜。中國菜營養豐富、品種齊全、工藝精良、味道絕美,沒有一國美食能超過它。
但到英國來,不僅一點兒中國菜都沒有,法國、意大利美食都變成了“Le she”(注:就是“垃圾”)。中午的所謂“意大利麵”,麵條質量差,醬料不講究……連連讓人作嘔。這僅僅是到這家餐廳的第二天!還有18天要“enjoy”(享受)呢!
中國飲食的美妙更美妙在,晚餐時突然出現的白米飯。大家一見傾心,瘋狂搶食,但結果不盡人意:這飯簡直沒熟!中國餐是多麼難做呀!連基本的白米飯都如此“複雜”,何況其他菜!
中午上完課,集合之後兵分三路:體育中心、手工、宿舍。我選擇了後一個,再沒有一個下午比今天下午更爽了!2:30分回到宿舍後決定不打牌,拿上家夥去畫畫。那裏正無人打擾:樹沙鳥鳴,涼風拂麵,那座樓正處在最美的狀態中。食堂正巧開始工作,食堂的人看見我們便湊過來看。
在如此愜意的環境下,度過了近2個小時。畫完後,我把畫拿進食堂,趁機聊了一下有關這房子的事,還喝了杯熱騰騰的巧克力(食堂的那幾位阿姨可漂亮了,可能是她們還沒見過這麼有雅興的學生吧,於是對我們格外熱情)。噢!真是太享受了!
三年後的澳洲之旅,極大地開拓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的閱曆。
盡管行前我多少查了些關於澳大利亞和墨爾本的資料,但身臨其境的感覺,比起浮光掠影地瀏覽網上的風景圖片,要親切許多、感性許多。
墨爾本有著舒適的環境——林陰、綠地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兩岸遊人如織的Yarra(亞拉)河,給城市帶來了靈氣。墨爾本又有著充滿活力的人們——Yarra(亞拉)河兩岸是世界聞名的自行車道,世界各地的自行車愛好者慕名而來,享受著一次騎行就能感受林木幽靜的山澗氣息與鋼筋混凝土高牆的現代文明的樂趣。
我在澳洲的第一天,就由主人帶著騎行了一趟近40公裏的往返路程。
墨爾本有著古典與現代、英倫歐風與亞太的交響——傳統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散布城中,有莊嚴的教堂,舊時的總督府、議會大廈,等等;嶄新的建築四處密布,從繁忙的港口到繁華的市中心,從熱鬧的移民社區到靜謐的富人聚集區,你可以看到意大利、波多黎各、印尼、希臘等各國的建築風格(一戰、二戰期間,澳大利亞曾湧入歐洲和東南亞的不少難民)。
僅僅浮光掠影,你就會發現澳大利亞是一個和諧、舒適的國度,人民快樂而滿足。
親身經曆過一個月的澳洲生活,更能體會這一點。我住過兩個寄宿家庭(Host family),他們的生活狀態很有代表性。
第一家主人是位普通公司職員,處於澳洲平均生活水平線上:住房是一般工薪階層最愛的近郊平房(近郊土地便宜,距工作地點又不算太遠),每天乘坐墨爾本人最常用的交通係統tram(類似有軌電車)上下班,自家擁有的小轎車是韓貨(韓國車在澳洲一般家庭挺常見),外出處理私事時用。
跟普通澳洲人一樣,他周四領完薪水會略略“揮霍”一番。平時經常下館子,特別是接待我們住宿期間,經常帶我們去品嚐墨爾本彙聚的各國美食。
唯一特別的是,這位主人的妻子是中國陝西人,他自己學習中文已有很長一段時間,還去北京進修中文。他告訴我,與他一同學中文的還有不少人。這也從一個細微之處,反映了中國經濟熱潮對外國普通人生活的影響。
第二家主人是一位服裝商人,他除了在墨爾本有工廠外,還在廣東設廠;除了服裝產業,還有私人農場。他的生活狀況基本代表了澳洲富裕階層(可以說是非常富裕):豪宅價值約200萬澳元,位於墨爾本富人區(也是澳洲僅次於悉尼富人區的第二大富人區,聚集了當地最為闊綽的人物,是當地財富與社會地位的象征)。
家中陳設精巧,裝修華麗,車子也都是奔馳這類名牌。他和妻子經常商務旅行,朝發悉尼夕返墨爾本是常有的事。他們常帶孩子去世界各地度假,或去私人農場放鬆,生活十分愜意。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十分優秀。
在兩個家庭居住期間,我感受到他們的家庭關係輕鬆愉快,與鄰裏和睦相處,尤其是各種族裔之間十分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