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峽有兩奇景:棧道與懸棺,小三峽也是。直豎於江麵的岩壁上還殘存著古人搭棧道時插木樁的石孔,它們沿江開鑿,每個有碗口大。距離江麵時高時矮,忽而沒入密林,忽而直上峭壁,連綿九百裏。另一個就是懸棺,這是古代巴人孝順父母的表現。父母死後,子孫就動用一切財力、物力把父母的棺懸上峭壁,懸得越高就表明他們越孝順父母。可這棺材懸在百尺岩壁上,當時的巴人又不會有現代的機械,他們是怎麼把棺材放上去的呢?科學家們研究出了幾種方法:垂放法,把懸棺從山頂上垂下,放入岩洞;棧道法,修築棧道安放棺木,放置完棺木後再毀壞棧道。“古人可真厲害呀!”每個旅客都會發出同樣的讚歎。
除了龍門峽,小三峽中還有滴翠峽和巴霧峽。這裏奇山怪石數不盡,千樹百草遍高峰。更有意思的就是這兒滿山遍野都有猴子的身影。
你看,樹叢之間有一隻隻土黃色的小東西跳來躥去,它們就是可愛的猴子。隻要樹梢搖晃起來就是群猴出現了,它們多半是小猴子,因此十分活潑,上躥下跳,有時爬樹,有時攀岩。它們經常在傍晚出沒於山野中,成為小三峽又一大奇景。
船到上遊,忽然間兩處岩壁中流出一江碧水——這就是馬渡河。小小三峽就在此河中。小小三峽的景比小三峽更奇、更秀了,如縫一般的峽穀中夾著一條銀色的絲帶。突兀的怪石形狀各異;千年老樹枝繁葉茂、根枝縱橫,如虎踞龍盤一般地站在巨石上;鳥獸之鳴不絕於耳,它們或立岩上或站在樹梢上,絲毫不怕人類。這裏幽靜、原始、自然,是一片未遭破壞的淨土。
但小小三峽最好玩的地方不是看風景,而是舟行溪上、艇衝浪穀——坐小木船與漂流。
當纖夫唱起了嘹亮的山歌就開航了。每條船有五六個纖夫,他們都腰圓膀寬、虎背熊腰,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每到水淺時,他們就跳下船去拉;水深時,他們就立在船上用篙子撐。溪水湍流而下,激流拍打船舷。
在這狹窄的山穀中,時常有一大片的鵝卵石灘。遊客們喜歡在灘上揀幾塊稱心如意的石頭留作紀念。我們也揀了許多,它們大多一邊頭大一邊頭小,光滑的表麵上有些天然的圖案。
但灘上的石頭不如溪裏的石頭。溪裏的石頭更光滑,形狀更奇特,圖案更精巧。我們還揀到了一個印著飛鳥的石頭。這些東西,盡管是大自然的玩物,但被大自然精心設計、精心改造出來了。有人在岸上買些圖案好看,實際上是人工印上去的石頭。我看,這才是某些人的愚蠢製造出的垃圾。它們褻瀆自然,一文不值。
乘舟逆溪直上給人感覺舒適、充滿野趣,漂流而下則是另一番滋味。
激流衝擊下,小艇一會兒感覺要撞上岩壁,一會兒感覺要覆沒水底,驚險刺激。我們的艇還被卡在大石頭上,那才是上天無道入地無門,嚇了我一身冷汗。
漂流時大自然的力量就更大了。有人整個艇被打翻,有人艇漏氣,還有人東西被打濕。但漂流時人征服自然的偉大精神卻更突出了。纖夫們站在小艇前,手拿竹篙,像一位勇士,不為波濤屈服,不為峽穀折腰,勇往直前。波浪難不倒他們,急彎攔不住他們,這就是人類的力量。
三、奉節白帝
船入奉節地域,山勢雄偉,驚濤拍岸;過天下第一關夔門,兩岸險峰如刀似劍,直插江心;出夔門,天地豁然開朗,萬裏藍天、千裏碧丘,百裏長江盡收眼底。
有個傳說說:奉節原來被稱為夔州。
有一年,來了個縣官。他十分貪財,想從老百姓身上盡量地多榨油水。他聽說夔門外的江底是劉備的甘夫人墓,便前去想撈個稀世珍寶出來。沒想到,甘夫人墓上竟有一張諸葛亮的字條,要他給甘夫人墓中的油燈添油。
他一看,那油燈快滅了,趕緊叫人去買油。全村、全縣的油都買了,可燈怎麼也倒不滿。後來他的夫人想了個主意,把女人梳妝用的胭脂油倒進去,終於把燈倒滿了。從此這個縣官再也沒有打老百姓的主意,廉潔奉公。他卸任時,給下任縣官留下一塊匾:“奉公守節”。後任縣官很有感觸,便奏請朝廷,改此地為奉節。的確,奉節不隻有景,更有人。它那深厚的人文內涵,使每位遊客回味無窮。
讓我們先來說說白帝城吧。早在西漢,就有人在今日的城址上修築堡壘。到了西漢末年,鎮守這裏的大將公孫述看到這一帶地勢險要,便築起了堅固的城池。王莽改製後,各地將軍、太守紛紛叛亂,公孫述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割據力量。
就在奉節這兒有兩口泉水。有一口經常噴出白霧,貌似白龍。公孫述借此迷惑老百姓,說是真龍天降,便自立為帝,號白帝。白帝城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講到白帝城就一定要講到《三國演義》中先主伐吳這一段。劉備因連喪兩弟,怒不能自控,大舉伐吳。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劉備倉皇逃回奉節。年邁的劉備經不起這一次打擊,加之多病,即將終於奉節。蜀漢正相諸葛亮聞訊趕來。他們在永安宮上演了一曲千百年來感人肺腑的“先主托孤”。
我來到了白帝城托孤堂,看到了那些栩栩如生的蠟像,感觸更深了——蜀漢政權正處在一個風雨交加的轉折點: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軍力空虛;國力衰退,遠不及吳、魏;內有奸臣,外有大敵……這一切無不使蜀漢之臣備感焦慮,有人痛哭流涕,有人不知所措,有人焦急萬分……隻有諸葛亮靜立龍床邊,洗耳凝聽劉備的話語。
劉備已六十有六(注:應為六十有三),加上體弱病重,就快要不省人事了。可他炯炯有神的雙眼依然注視著諸葛亮,把他一生中未完成的夙願全部托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眼中流露出了悲哀與痛苦。可他的心中隻有無盡的感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