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階段,寶寶的活動範圍更大了,因此也增加了生病的機會,偶然出現感冒發燒對於寶寶在所難免。
寶寶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密切,媽媽要幫助寶寶做好各項防病的工作,比如說,急性呼吸道感染、水痘等都是寶寶容易得的病。
1.寶寶睡覺時盜汗是怎麼回事
盜汗是指睡熟後出汗,醒後汗止。盜汗分為兩種,一種是屬於生理性的;另一種則屬於病理性的。對於寶寶發生盜汗,首先應明確診斷,才能有針對性地處理。
生理性盜汗是由於小兒新陳代謝旺盛,神經係統發育還不健全,調節功能欠完整,這種孩子睡熟後有出汗現象,但不伴有其他症狀。
寶寶出現生理性盜汗,但精神、飲食、麵色、大小便都正常,則無需治療,過段時間就會自愈。
病理性盜汗,多見於結核病和佝僂病。如果寶寶在出盜汗的同時還伴有其他症狀,如低熱、咳嗽時,可能是患了肺結核;若伴有睡覺不踏實、煩躁易怒、腹脹、出汗有酸味、尿味刺鼻等,很有可能是早期佝僂病的表現。對此,應及時找醫生診治。
總之,媽媽發現睡眠中盜汗應仔細區別,必要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
2.感冒發燒,有哪些物理降溫方法
寶寶發燒溫度並未達到38.5℃時,可用物理方法給降溫,不要急著給寶寶吃退燒藥。
(1)冷濕敷法
將潔淨的小毛巾折疊成數層,放在冷水中浸濕,擰至半幹,敷於寶寶的額頭上。可以將兩條毛巾交替使用,每3~5分鍾更換一次,連續冷敷15~20分鍾。但若孩子出現寒戰不宜采用此法。
(2)溫水擦浴法
毛巾放入略高於體溫(37℃)的溫水中浸濕,擦拭寶寶全身的皮膚,擦拭一遍後,待皮膚表麵水分蒸發後再擦第二遍,直至體溫下降。
(3)酒精擦浴法
擦浴前可先冷濕敷額頭部,再用紗布浸蘸酒精,擦拭寶寶的脖子兩側至手臂,從兩側腋下至手掌心,再從脖子向下擦至背部;擦下肢時,采用從髖部經腿外側擦至足背,從大腿根內側擦至足心,從大腿後側經膝窩擦至足跟。上下肢及背部各擦3~5分鍾,重點擦腋下、肘部、腹股溝部及膝後等大血管處,提高散熱效果。前胸、腹部、後頸部等對冷刺激敏感的部位不宜擦拭。
3.打針後形成硬結怎麼辦
有些反複患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或腸炎等疾病的寶寶,媽媽經常會要求醫生肌肉注射藥物,但由於寶寶體型小,在臀部可以注射的地方小,反複地肌肉注射,加上某些藥物的刺激,局部很容易形成硬塊,甚至發生紅、腫、痛、熱等炎性反應。這種狀況以往多見於苯甲醇溶解青黴素作肌內注射引起的“臀肌攣縮症”(現已禁用)。
臀部注射後形成硬結的護理方法。
(1)熱敷
濕熱敷將毛巾浸在60℃~70℃的熱水中,擰幹後敷於患處,每3~5分鍾換1次,持續20~30分鍾,每天3~4次。如果配合按摩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