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歲以後,告別了以乳品為主的飲食生活,媽媽要為寶寶準備有營養的三餐。
這一階段的重點是讓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從飲食中獲得更多的營養。
1.為寶寶添加蛋白質食物
蛋白質在寶寶生長發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對於寶寶來說,並不意味著蛋白質越多越好,這主要是因為蛋白質的代謝產物氨必須依賴於肝髒轉化並依靠腎髒排泄,因此,斷奶後添加蛋白質要以適量為好。
(1)蛋白質補充講混搭
對於寶寶,單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或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都不夠全麵。植物性蛋白質的質量較差,動物性食物中又含有較多的脂肪和膽固醇。某一種食物中的蛋白質都會缺乏幾種氨基酸。因此,媽媽在給寶寶準備蛋白質食物時,應盡量搭配使用。使不同種類的蛋白質的氨基酸在人體內取長補短,提高蛋白質的生物利用率。
餃子或餛飩,就是一種很好的飲食組合,小麥中的植物性蛋白質與餡料中的動物性蛋白質可以達到互補的效果;在菜肴中,土豆燉牛肉,黃豆排骨湯等也有類似的效果。
(2)三餐比例要適當
寶寶的一天三餐中熱量分配以早餐20%~30%,午餐30%~40%,晚餐30%~40%為宜,而每日所需的蛋白質也應按此比例分配在各餐中,並將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蛋白質搭肥。
(3)寶寶一天需要多少蛋白質
1歲以後寶寶的生長發育速度雖與1歲前相比有所減慢,但仍處於較快的發展階段,對營養的需求相對較高。能量每日需要量可達1100千卡(男寶寶)/1050千卡(女寶寶),約是成人的一半,蛋白質每日需要35克,其中優質蛋白質應占1/3~1/2.
2.適時為寶寶增加粗糧
寶寶1歲以後可以開始嚐試吃點粗糧,從嚴格意上來說,寶寶在2歲以後才能開始吃粗糧。寶寶1~2歲的階段,粗糧屬於非“主食”。
粗糧的種類多種,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糙米、大麥、燕麥、蕎麥、雜豆類(黃豆、綠豆、紅豆、黑豆等),所有這些相對於大米、麵粉而言都屬於粗糧。
對於初次接觸粗糧的寶寶來說,應從質地較細的品種開始,如小米、精細玉米麵、大豆麵等。在食用過程中,要避免大量或頻繁地給寶寶吃。
在製作方法上,上述粗糧可製成摻和白麵蒸的雜糧小饅頭、小窩頭等,少量給寶寶食用,這樣寶寶既能夠順利接受,又不會增加消化係統的負擔。瘦弱、營養不良的寶寶不宜經常吃粗糧。
3.寶寶的食物種類宜多樣化
與提倡成年人飲食均衡,種類多樣相同,寶寶的飲食種類也應多樣化。
多樣化的食物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在這一時期,應該給寶寶提供15種以上的食物,這樣既能讓寶寶攝入均衡的營養,又能為培養寶寶日後健康的飲食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預防寶寶長大後的偏食、厭食現象。
4.1歲寶寶的一日飲食安排
對於寶寶,飲食的多樣化是形成良好習慣的基礎。下麵為媽媽提供兩個適合1歲寶寶的一日飲食安排。
5.寶寶餐適宜用蒸、煮、燉、煨來烹調
寶寶的膳食應單獨加工、烹製,選擇合理的烹調方式。
三餐食物的烹調方式,宜采用蒸、煮、燉、煨等烹調方式,盡量少用或不用味精、雞精等調味品。
寶寶每天三餐的食物應切碎煮爛,易於寶寶的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別注意要完全去皮、骨、刺、殼;如果在餐食中加入大豆、花生等硬果類食物,要先磨碎。媽媽尤其要注意寶寶食物花樣品種的交替變換,這樣做有利於保持寶寶對進食的興趣。
6.寶寶的飲食一定要少油低鹽
寶寶的三餐以口味清淡為好,不要過鹹,寶寶1歲以後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不宜超過2克,不應給寶寶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烹調時不要加鹽,而是采用“餐時加鹽”的方法,這樣既可以照顧到口味,又可以減少用鹽量。
在為寶寶烹調蔬菜時加些植物油,不僅使菜肴更加美味,而且有利於蔬菜中脂溶性維生素的溶解和吸收,一般來說1~3歲寶寶每天可攝入20~25克的植物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