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不輔導孩子做作業(2 / 2)

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孩子的學習實現高效率、高質量,光靠父母施加的外在壓力是遠遠不行的。父母必須高度重視孩子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創設自由、寬鬆、和諧的家庭學習氣氛,引導孩子主動地學習,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父母應該做出的唯一努力,就是不輔導孩子做作業,讓孩子學會在課堂上向老師和同學求助。以下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供各位父母參考:

1.把自主權還給孩子

孩子從抄作業題目、規劃如何完成作業,到完成作業都有一套自己的思維流程。比如,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都有作業。父母可能會建議孩子先做語文,因為語文比較簡單;再做數學,以便發散一下思維;最後做英語,因為英語要放多點時間來學習,英語很重要。但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決定先做哪一門,後做哪一門。比如說,孩子認為英語課沒有新知識點,要先完成;數學課講了三個新知識點,要壓後再做,好全力解決。

2.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不懂的東西太多,不進行輔導是不行的。但是,孩子在學習的道路上碰到一些“攔路虎”,是在所難免的。沒有人是全能型人才,也很少有人是百事通,更何況是還沒有人世經驗與生活經驗的學生——學生,本身就是處於學習“生”的東西的階段。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父母不要“皇帝不急太監急”,直接給出答案,或給難題、幫助訂正錯誤,甚至梳理知識點、帶領預習等,可長期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孩子會漸漸形成依賴的心理,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思考邏輯,讓孩子將來在社會上表現得更睿智。

3.讓孩子自己控製時間

很多父母反映,孩子的成績、性格都很好,就是做作業很拖拉。如果父母在一旁,他就做得有條不紊;如果讓他自己做,他要麼開小差,要麼玩一會兒,總是拖拖拉拉的。無疑,父母都是用心良苦的,一直在孩子身邊陪著做作業,這需要很大的毅力。可正是因為父母堅強有力的陪伴,讓孩子像上了發條一樣,不用自己思考,不用自己管理時間。一旦孩子自由了,他就不知道怎麼打理自己時間了。

父母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放養式。孩子開了一會小差兒,玩了一會兒,也許是因為他累了,父母應該充分尊重他。如果孩子的確是因為貪玩而沒有完成作業——放心吧,到了學校,他沒有辦法向老師交代,會有老師來教育他。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應該把精力放在這樣幾個方麵: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譬如怎樣審題、怎樣思考判斷;還可經常介紹一些各科的學習方法,介紹名人的學習方法;或者為孩子購買一些關於學習方法方麵的書籍。這樣,才能盡到父母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