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孩子購物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天氣冷了,我們給奶奶和姥姥每人買一個暖手爐吧,那樣手就不怕冷了。”
時間長了,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就學會了關心家人,從而開始關心他人。
3.讓孩子習慣與人分享
一般情況下,父母都寧肯虧了自己,也不願虧自己的孩子,有好吃好玩的東西都是先讓孩子享用。有時候孩子誠心誠意請父母一起分享美味,父母卻堅決不肯,連象征性的分享不肯,還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吃,這是特意做給你吃的。”謝絕了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與父母謙讓與分享的意識。
其實當孩子能考慮父母,有關心人的跡象時,父母不應當拒絕,應該和孩子一起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並及時給予表揚:“爸爸媽媽很高興你有這樣的表現。”
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與他人交往,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每個人也都盡量去幫助別人。鼓勵孩子關心別的小朋友,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和課外書,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零食,當同學忘記帶文具時,主動把自己的文具借給同學。這樣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就會通過分享獲得良好的同伴關係,而這正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開端。
父母還要教育孩子人與人之間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對處於弱勢的人尤其要關心、要幫助。父母可以像下麵的這位父母那樣,帶孩子去福利院,讓孩子體驗到付出的快樂。
一對父母帶著女兒去福利院。當女兒得知那些孩子都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後,立即讓爸爸拿出了為自己帶的所有食品和玩具,當她看到那些孩子們在高興地享用自己送給他們的禮物時,她感到非常快樂和滿足。通過這個體驗,孩子已經體會到了關心他人是一種高尚美好的品德。
4.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
現在的父母總是怕孩子受委屈,不肯讓孩子受一點挫折,盡管父母自己在生活中可能麵臨著不少困難,在工作中有很多壓力,但父母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扮演一個強者的角色,以保護孩子不用過早地承受生活重擔。其實這是錯誤的,父母不要刻意地在孩子麵前去掩蓋生活的艱辛,畢竟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帆風順,沒有挫折的。隻有讓孩子從小學著和父母一起去分擔生活的負擔,或者隻是讓他了解一下父母的喜怒哀樂,理解並體會一下父母的不容易,這樣孩子才會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才會主動關心父母、關心他人。
如果世界是一間小屋,關愛就是投射進小屋的一縷陽光;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關愛就是掠過船帆的一襲順風。放養你的孩子,隻有讓他在社會和生活中多加曆練,他才能學會關心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