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忠於心中的原則(1 / 1)

在瑞典一所學校的教室裏,正進行著一場考試。試卷中有一道這樣的閱讀題:身為獵人的父親一邊教孩子狩獵的技巧,一邊教兒子做人的道理。在這道題目的下方,有幾道思考題要求學生回答。

有個小男孩認為這是一篇很無聊的文章,因此拒絕回答後麵的所有問題,他把原因寫在題目後麵,並請老師原諒。老師有些不高興,同時又感到不解,於是問那個小男孩為什麼覺得這篇文章無聊。

小男孩坦誠地說:“因為狩獵是非法的,我們全家人都是動物保護組織的成員,而這篇文章寫的卻是狩獵。”

老師明白了,接著又問小男孩:“我們隻是想讓同學們從文章中學到做人的道理,這和動物保護沒有關係,你為什麼拒絕回答問題呢?”

小男孩非常認真地回答:“老師,您的觀點是不對的。一個人要是連動物保護都做不到,還有什麼資格談論做人的道理呢?”

老師很無奈地說:“這篇文章隻是想通過一個故事給人們一點啟示,你想得太複雜了。”

“不”,孩子堅定地說:“我想得其實很簡單,這篇文章觸犯了我的原則。”

對於這個小男孩來說,保護動物就是他做人的原則,即便是老師的啟發和誘導,也不能改變他的原則,這種品質是難能可貴的。

現實生活中,孩子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惑,同樣的一件事,父母會告訴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老師會告訴自己那樣做是正確的,而工作後才知道父母和老師的話都是錯誤的。在成長的曆程中,孩子往往無可奈何地接受著來自各種渠道的指導,這些往往是衝突和矛盾的指導讓孩子無所適從。當孩子決定要做些什麼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不再那麼堅信自己的判斷了,就會發現要堅持做一件正確的事情並不容易,自己的思想往往會被他人的思想所左右。這都是因為一個人不能堅持原則和正確的觀點所致。因此,要從小培養孩子堅持原則和正確的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受到各種規則的製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原則,也就失去了衡量對錯的標準。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錯的要立即去改正,對的則要堅持下去。

想讓孩子養成堅持原則的習慣,需要父母從身邊的小事一點一滴做起。比如帶孩子去商場購物時,父母要事先和孩子約定隻能買一件玩具,買了玩具就不能再買零食了;又比如,孩子喜歡玩遊戲,父母就要和孩子之間形成約定,說好每天孩子能玩多長時間,如果還沒完成作業就不能玩遊戲。相信在這個約定的約束下,孩子會做得更好。

孩子的自製力往往很差,很多時候他們用哭作為武器,因為這樣父母就會很容易向孩子妥協。在孩子有不合理要求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能依從孩子的無理要求。孩子發現父母堅持原則,自己哭鬧也沒有什麼作用,以後就會自覺地遵守約定了。可是,往往有一部分父母看到孩子哭鬧就妥協,放棄了自己的原則。這樣的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到時父母再製定原則,就很難堅持下去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要遵守原則的同時,也要給孩子做好榜樣。父母一定要帶頭遵守對孩子的約定,千萬不能今天不讓孩子這麼做,明天忘了約定,就允許孩子做了。如此朝令夕改,孩子就會無所適從,不知道到底該不該遵守這個原則,還會覺得原則是可以隨時更改的,遵守不遵守都沒有關係。

要讓孩子自覺養成堅持原則的習慣,父母帶頭和孩子共同遵守是非常必要的。當孩子沒有做到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及時地指出,並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懲罰,這樣孩子就能夠明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就會懂得生活中有很多原則必須堅持和遵守。

筆者的一位朋友在德國時,有一次與鄰居全家一起外出野餐,鄰居準備了很多可口的麵包、水果、香腸當午餐。在孩子們跑出去玩耍之前,媽媽就告訴孩子們,到了用餐的時間他們必須回來吃飯,否則他們在下午回家之前將吃不到任何食物。然而孩子們都太貪玩了,自然就錯過了午餐的時間。

後來,直到回家的途中,孩子們都一直餓著肚子,因為不管他們怎麼哭喊,怎麼抱怨肚子餓,鄰居家的大人們都堅定立場,任由孩子們哭鬧。

筆者的朋友看不下去了,從包裏拿出幾個麵包要給孩子們吃,被鄰居拒絕了。鄰居說“如果我們這次沒有堅持原則,那麼以後孩子們就認識不到堅持原則的必要性了。孩子們長大後,就會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所以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孩子自己的判斷會和大人的完全不一樣。因為在孩子的眼裏,覺得那樣就是正確的。作為父母,隻要孩子不犯原則性錯誤,就要尊重孩子,讓孩子學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和正確的觀點,忠於心中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