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異性親王,功高震主,孝宗端清即位之後,與皇弟慧恭親王端澤極盡全力主張削弱三位異性親王的兵權。
然齊、司馬、李三位,在京經營多年,門生羽翼遍布整個大宸,又豈是能在朝夕間輕易剪除的,若是削兵權的旨意一旦正式公布於世,難免會有一場腥風血雨。一時間宸國朝堂上的局勢劍拔弩張,各黨派在戰與不戰之間搖擺不定。
韶州齊氏家主齊衍為大宸一代名將,遺憾其英年早逝,隻留下孤兒寡母在旻京。齊衍獨子齊昭瑀襲了爵位,年僅七歲便掌管十萬兵馬。齊氏主母周氏敏銳果敢,風聞削兵權一事,深曉其中關係利害,未待孝宗端清頒布削權的旨意,便向朝廷三番五次哭訴自己孤兒寡母恐再難以統領兵馬,雙手奉上兵符便帶著獨子回了韶州老家。
坪城司馬氏靜觀齊氏之舉,馬上也跟著遞上了折子,稱自己年事已高,希望能早早卸甲歸田,含飴弄孫。且此生追求李莊之逍遙道卻無奈入了仕途,如今好不容易國泰民安,終於可用餘生去修仙求道了。總之說得情真意切,老淚縱橫,掏心掏肺的。最後恭敬的交出兵符後,便帶著全家人回了坪城祖宅。
唯獨營城李家遲遲未有動靜。李家家主李暉柏是個耿直的性子,剛直不阿而不擅變通。雖對沐氏忠心不二,但在無意中得罪過很多王侯貴胄,甚至曾經在朝堂上公然彈劾過當時還在東宮的端清。然睿宗甚喜其性情,有意庇護之。待睿宗薨,彈劾李暉柏的折子便紛至遝來。
李氏門下的幕僚分兩派,一派諫言要李暉柏效仿齊、司馬兩家,歸權與朝廷。另一派極力推薦接受鄰國大暘的協助,自立為王,獨踞一方。然李暉柏深知自己樹敵太多,此次釋權之事恐難全身而退,又感於先帝知遇之恩,並不想做那叛國之人,權衡之下決定放棄兵權以保李氏族人平安。上京途中便聽聞有人向朝廷奏本,稱李氏裏通外國,意圖謀反,不禁忿然折返回營城,未至營城,朝廷抄家的聖旨已經到了府內。李暉柏被革去爵位,貶為庶人,賜毒酒一壺。李氏族內男丁被判流放極北苦寒之地,女子入官妓終生為奴為婢,真可謂:繁華過後盡蕭索,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曾經權勢熏天的李氏一族朝夕之間便淪為叛國罪人,一代名將身後之事,竟然以草席裹之,可悲可歎。
孝宗病逝後,新帝縉瑀登基,大赦天下,榮貴妃垂簾聽政。岑熙岑中堂趁機奏本進言,感懷李氏一門過往功勞,希望能免李家後人的罪過,太後允之,慧恭親王默許之下,李氏族人得以脫離罪人身份。李暉柏兒孫眾多,唯有第四子李守貞一人僥幸存活下來。岑熙將李氏唯一幸存一脈安置到營城自己侄兒岑之軒麾下,之軒向來敬佩李暉柏將軍為人,感懷其光明磊落一世最終卻為奸人所誣陷,至今得不到正名,因而對李氏父子很是照顧。然畢竟為罪臣之後,雖罪責已經被赦免,但知舊朝之事者甚多,之軒也不敢太過。想來也是虎父無犬子,當年的韓裴之亂時,李守貞跟隨岑之軒剿滅韓匪,戰功赫赫,立下汗馬功勞。即便如此岑之軒為避人口舌,也隻封了他一個右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