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高校經濟學課程中PBL教學法的運用研究(1 / 3)

民族高校經濟學課程中PBL教學法的運用研究

教育經濟

作者:李天華 徐瑩

【摘要】 PBL是“基於問題的學習”,是指把學習置於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決複雜的、實際的問題,來學習隱含於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並促進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PBL教學模式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基於此,本文旨在探討民族高校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

【關鍵詞】 民族高校 經濟課程 PBL教學

一、民族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民族高校肩負著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人才的艱巨任務。民族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如何,直接關係到民族高校經濟管理類人才的就業狀況,進而關係到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穩定。當前,民族高校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部分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弱

民族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被民族高校錄取時多數都享受了高考加分,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他們對經濟學的認識僅僅來自於入學前的生活體驗,要將他們引入經濟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思維方式、認知角度、學習方法的徹底轉換。教師備課要花費大量時間,不僅要深入淺出地講授理論知識,還要將大量生動的案例引入課堂,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的認知水平。這將占用相當的課時。民族高校的學生大多習慣於被動接受老師講授的知識點,而限於數學水平普遍較低的事實,他們對於需求函數、供給函數等各類經濟函數以及國民經濟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等經濟模型大多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少學生感覺生產者行為、消費者行為等個量分析相對比較好理解,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即經常扮演消費者的角色;但是他們對於產品生命周期、政府宏觀調控等總量分析的理解就相對較差,因為在生活中無法直接體會。由於民族高校的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他們大多習慣於填鴨式教學方法。然而在課堂上,過多的理論闡述隻會讓本已較枯燥的經濟學理論更加乏味。即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大量案例加以輔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對經濟理論的感性認識,但是實際教學效果往往還是不盡如人意。加之近十餘年來高校擴招,民族高校亦不例外,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生源素質進一步下降。由於教學資源有限,學校往往把小班授課改為大班教學。一個經濟學課堂的學生人數動輒在100人以上。受課堂規模、課堂設備、教學課時等因素的製約,教師根本無法顧及全班所有的學生,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部分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學習態度存在一定偏差

眾所周知,由於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而民族高校大學生尤甚。出於將來好就業等功利主義思想,不少學生把主要興趣集中在計算機、英語等實用性比較強的科目上,而對於理論性較強的經濟學等課程則不太上心,認為經濟理論、數理模型不僅艱深難懂,而且對於將來就業意義不大,還不如多學點股票操作、金融實務、投資理財等應用性、實用性更強的課程。還有的學生認為經濟學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晦澀難懂,對於理解現實的經濟生活實際上幫助並不大。其實,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經濟學等科目是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如果學生缺乏興趣的話很難學好。顯然,當教師上課時發現一些學生不認真聽講或者無法完全理解所講授的知識點時會感到十分沮喪。有一些學生平時不認真聽講,到了學期末則拚命地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這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的學生對於經濟學的學習存在一些心理障礙以及畏難情緒,學習態度的不端正導致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與教師的期望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PBL教學法的涵義及其現實意義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由美國Barrows教授於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創立,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PBL模式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複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後的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已經證明,PBL教學法可以顯著擴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麵並提升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讓學生具備更好的知識應用技能。所以,PBL教學法能夠比傳統教學方法更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近年來,國內外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在經濟學課程中采用PBL模式教學,並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毫無疑問,將PBL教學法引入民族高校經濟學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