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產業結構不合理,非農產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弱
2012年疏附縣第一產業比重最大,占GDP的60%,均高於自治區和喀什地區平均水平,傳統的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主要途徑。由於疏附縣工業企業偏少,商飲服務業發展緩慢,比重隻有40%,二、三產業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能力弱,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弱、空間窄,導致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土地束縛,滯留在農村,很難脫離土地轉移出去。
5、維護農民工權益的監管力度不夠,侵權事件時有發生
當前,農民工合法權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同程度的侵權事件時有發生,主要包括:企業強製加班加點超時勞動、拖欠克扣工資、參保率低、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和衛生條件差、安全缺乏保障等,引發的矛盾糾紛也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處理,這些都導致了疏附縣農村勞動力難以有效轉移出去。
三、疏附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對策建議
加大疏附縣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是疏附縣政府快速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城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最大限度地促進和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對於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效緩解當前“三農”問題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矛盾、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加快發展區域經濟,拓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和空間
農民轉移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質量,而區域經濟平穩發展能為勞動力轉移提供一個有序轉移的良好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我們認為,拓展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和空間,一是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就近就地轉移。農村的第二、三產業主要集中於一些傳統、低水平的基礎建設、交通運輸和商業餐飲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新興二、三產業發展嚴重不足,發展的潛力還很大。因此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拓展農業就業空間,仍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二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現階段,疏附縣應重點搞好農村市場建設,包括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村資金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逐步建立起體係完備、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市場結構。同時,把交通運輸、通訊、農村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作為發展的重點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加快城鎮化的重要渠道。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加快發展以農產品初加工和建築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以商貿物流、交通運輸、文化旅遊、信息谘詢,中介服務、餐飲服務、教育培訓和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形成合理的規模和結構,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應是一條便捷可行的途徑。
2、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與培訓,增強勞動者的競爭力
切實加強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麵的工作,積極開發農村勞動力市場,把農村勞動力培訓成熟練掌握各種職業技能的勞動者,促進勞動力轉移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在這方麵我們要做的工作為,一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因地製宜、多形式、多層次、分類別開展以紡織、縫紉、製鞋、民族樂器製作和烹飪、餐飲客房服務等為主的專業性和實用性職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技能。鼓勵各類培訓機構主動與勞務市場、用工單位簽訂用工合同,靈活設置培訓專業,開展“訂單式”、“定向性”培訓。二是開展引導性培訓。應重視外出務工人員的法律法規、組織紀律、城市生活常識等方麵的知識培訓和軍事化訓練,增強轉移人員的適應能力。三是充分利用農閑時間,抽調農業技術人員到農村集中授課,培養農業技術骨幹,發揮其帶動和示範作用,將農業實用技術普及和推廣開來。四是妥善落實培訓資金。政府應設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專項資金,用於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培訓、職業介紹等各項補貼。鼓勵和支持社會資金參與到農村勞動力培訓中來,從而形成以財政投入為主、企業資助、社會捐贈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