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華西村的主要發展階段和基本經驗
華西村北臨長江,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被人們一致譽為“天下第一村”。1992年李鵬總理到華西村考察時,曾欣然為華西村提下“華西村,中國農村的希望所在”。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過去的華西村曾是“十年倒有九年荒,有女不嫁華西郎”的貧窮村莊。在黨和政府以及村委領導班子的正確指引下,華西村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富裕村。雖然華西村經過40多年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村莊經濟史上的奇跡,但隻用三句話就可以概述其艱難而充滿傳奇色彩的創業曆程:抓農業起家,抓二三產業發家,建城鎮安家。
首先是抓農業起家。在60年代華西村初建時,糧食畝產量隻有681斤,當年人均分配僅50多元。從1964年開始,華西村人民在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發起了學大寨活動,製定了誌在改造華西村貧窮落後麵貌的十五年規劃。吳仁寶把規劃精神概括為“五個一”。具體包括:幹部群眾有一個愛國家、愛集體的社會主義思想;開挖一條灌排兩用的華西河;建設一片高產穩產的農田;每畝年產一噸糧;建設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莊勞動組織采用戰鬥隊的形式,每天工作12-18小時,終於使華西村提前7年實現了十五年規劃。1979年華西村獲得國務院授予的“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其次是抓二三產業發家。農村興辦二三產業麵臨的主要困難在於沒技術,沒原料,沒市場。在1968年以前,由於農業發展遲緩,村莊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二三產業。1968年以後,農業收入迅速增加,他們就把農業和副業的積累資金全部投入工業,於1969年興辦了華西五金加工廠,隨後又創辦了板網廠、塑紡廠、藥械廠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華西村主動調整產業結構上了鋼鋁型材、冷軋、帶鋼、焊管、鍛造等項目,使華西村由單一農業經營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的轉變。1994年華西村一、二、三產業總值達16.16億元,其中工業生產總值占94%。
最後是建城鎮安家。為了便於管理和服務,華西村從1965年開始新農村建設活動,他們以墩池河為中心,統一規劃涉、涉及、施工把原來的12個小自然村合並建設為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20世紀80年代中期,華西人又提出了“三化三園”的小城鎮發展目標。三化即美化、綠化、淨化;三園也就是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農民生活在樂園。到目前為止,華西村已經建成現代化的農業區、工業區、副業區、旅遊區、生活區等,“三化三園”的目標已經實現。
華西村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根本秘訣在哪裏呢?簡要的說他們最大的法寶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集體經濟、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堅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作為華西村的基本原則,40多年來幾種體現在“老三靠”、“新三靠”和“再三靠”上。“60、70年代的“老三靠”就是靠思想政治教育、靠黨的政策、靠幹部帶頭從而明確發展方向,鞏固了集體經濟;80年代的“新三靠”就是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靠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靠自己有錯自己改,從而適時發展商品經濟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90年代的“再三靠”靠正確決策、靠科學管理、靠幫帶提高。這三個“三靠”是對華西村這些年來發展經驗的最高概括。
三、小崗村的獨特發展曆程及其原因
小崗村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堪稱“農村改革第一村”。盡管它也是全國十大聞名的村莊之一,但這個村莊直至1998年,農民收入才1800元左右,遠遠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就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言遠遠低於其它十大名村,例如南街村、華西村、大寨村等。有人曾生動地把這一現象概括為:“一夜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未過富裕坎。”是什麼原因導致小崗村發展中的長期停滯不前呢?在筆者看來小崗村之所以發展緩慢,不僅有其自身的客觀地理環境方麵的原因,也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原因,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缺少經濟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原始的資本積累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國民收入一定比例的原始積累,經濟發展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同是全國十大名村的華西村早在人民公社時期就通過發展“作坊式工業”積累了大量的集體資產。而小崗村由於地理位置、當地宏觀經濟狀況等原因的影響,使得農民沒有信心和能力去積累經濟發展所必須的“第一桶金”。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小崗村缺乏一支緊密團結並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幹部隊伍。眾所周知,領導幹部是一個組織發展的“手腳架”。沒有一支素質過硬、緊密團結、勇於開拓的領導班子,一個組織的發展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大家都能夠看到,華西村的崛起離不開老書記吳仁寶,南街村的興旺也離不開班長王宏斌。吳仁寶和王宏斌不僅是華西村和南街村發展的領路人,而且都有著很高的企業家才能。企業家才能是一種創新能力,是一種獲取超額利潤的首要動因。他們不僅具有很強的經營能力,也具有很高的感召力,不僅團結村民和其他幹部齊心協力發展本村經濟,又能夠即使把握市場信息。
為了擺脫小崗村資本積累薄弱、交通閉塞、缺少具有企業家才能的帶頭人這一困境,2004年上級主管部門把安徽省財政廳的掛職幹部沈浩派到小崗村擔任村書記。沈浩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小崗村發展緩慢的狀況。2003年小崗村的人均收入才2300元,而到了2007年人均收入就達到6000元,2008年達到6600元。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來自於上級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沈浩個人卓越的領導力。概括說來,沈浩在小崗村時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麵取得了重要突破。
第一,加大力度招商引資。在沈浩的努力下,小崗村與美國GLG集團、從玉菜業等企業簽訂了投資協議,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投入資本不足的問題。同時,小崗村還流轉、集中土地4300畝,打造農業生態園。這一係列措施打打改善了小崗村的資本積累狀況,為其下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